战胜过去的自己,一个“边缘型人格”孩子的康复经历

20230116075417 1 768x511 - 战胜过去的自己,一个“边缘型人格”孩子的康复经历

小时候,阿雯是几个孩子当中聪明又是年龄小的孩子,因此很受父母的疼爱。但命运似乎老是和她过不去,让她生活一直不如意。上中学时,因为太贪玩,荒废了学业,结果,高考时落榜了。后来,她重新复读了一年,才勉强考上了一所很一般的大学。进入大学后,和同学的相处也很不融洽,对自己的未来也看到不到希望,情绪逐渐变得抑郁低落了。

 

 

 

许多亲戚或朋友看到阿雯这种状况都很同情,也很关心她,但是他们很快发现,阿雯似乎并不需要这种关心,平时和她说话大家也都得陪着小心。比如家人关切地对她说:“你要多注意一下身体,看你总是不吃饭,体质越来越差了。”“是,我是该扔的货了。”她会甩出这样一句话。

 

 

就这样,她说话总是很尖刻,一句话几乎就能让别人窒息。另外,对她的请求,不管你能不能办到,都不能拒绝,否则,她会一字一顿地对你说,在这件事情上,她永远永远不会再求你。你若是稍微说一点她在哪方面的不是,她会把她的“不是”的方面扩大到极限,让你再没有任何余地继续这个话题。

 

 

很多和阿雯接触过的人都感觉到她的手里似乎总是拿着一根针,随时准备刺向别人。

 

 

阿雯其实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人,这最初源于她的性格形成。小时候,她的聪明得到了父母的赞赏,又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年长的哥哥或是姐姐都要避让三分。她的困难有别人替她解决,她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这样一来,习惯了周围人呵护的阿雯,在面对成长过程中接踵而来的打击时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一般人能接受的失败对她来说可能就是要命的变故,让她的生活秩序大乱。茫然、惶惑和恐惧让她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出现了病理性记忆。

 

 

我们知道,动物在处于不安全的环境里时,必然会对周围的声音很警觉,它们会经常不安地环视周围的地势,有时会退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角落,处于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随时准备反击外界可能的突袭。不安全感产生高度警觉是所有动物,包括人,都必然有的反应。

 

 

 

在陷入不安全的环境后,阿雯的反应就是高度敏感和戒备。因为这种戒备心理,在别人看来也许很无意的话,她都会听出“弦外之音”,听出某种攻击性的含义,继而立即反击。从本质上讲,这些表现又说明阿雯是个很不自信的人。她内心很虚弱,因此,总会把别人的话都当成取其要害的不善之举,因此会毫不客气地拔剑“自卫”。她不相信谁还会对她真正认可,真正理解。所以,从表面上看,阿雯似乎很坚强,也不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其实,严重的不自信让她为自己设了一个坚硬的壳,她需要这个壳保护自己的脆弱。

 

 

通过记忆重组干预帮助阿雯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让她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打击和失败,这些都是人生必有的内容。尤其要把那些在她看来生活很顺的人的痛苦经历告诉她,让她知道,其实别人并不像外表那样光鲜,她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经历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有很多痛苦只是因为她在心里夸大其阴影而已。

 

 

刘承洛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协助阿雯在一些事情上取得成功,让她体验成功的感觉。因目前她的生活陷入了窘境,要根据她的自身特点,为她设计努力的方向。初始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否则容易再次失败,使她的自信更加跌落。要确定一个比较容易成功的目标,让她获得一点成就感。然后,再确定一个相对更高的进取目标。这样,让阿雯渐渐体会到成就感,这是提升她自信心的重要砝码。

 

刘承洛通过对阿雯父母的家庭指导,委婉地指出阿雯言语方式的伤害力,劝说她收起“刀枪”。阿雯的行为和言语方式如果总是指向亲人,也许会得到亲人的包容和谅解。但是,如果她对周围的其他人也如此作为,恐怕就很难被大家接受,而且容易使她在人群中更加孤立。这种孤立反过来又会使她内心的挫败感更加深刻,自卑感更加严重,她就会越加尖刻,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阿雯身边的亲人不应该只是包容和忍让,而应该指出她的错误,帮助她以温和的方式融入人群中,在人群中找到自信。

 

通过两个多月的记忆重组干预后,阿雯顺利地返回了学校,在学校的生活中,通过体验成功与失败交替的方式逐步让阿雯自己坚强起来。慢慢地她在树立信心的过程中,体会取得成功过程中的一些失败插曲。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过程中,阿雯慢慢接受这种螺旋式的人生轨迹,抗打击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她才能在未来融入社会中。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