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晓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令她万分苦恼的是,她老觉得自己智力低、脑子笨。学新东西时,她总感觉自己脑子好像比别人慢几拍,别人早已领悟了的东西,她仍不开窍。做实验的时候,别人完成任务和处理问题都思清晰,得心应手,可就她总爱出错。每次老师都对她特别照顾,千叮咛万嘱咐,还加以示范,可到头来,还是她老出错。弄得老师的是对她越来越阴沉,她自己心里也越来越难过。
阿晓妈妈见她越来越消沉,神情忧郁,便在官网上预约了时间,带阿晓一起来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恰巧阿晓那段时间正在学游泳,我让她说说上一次游泳的情况。
“刘老师,我真是笨死了。我游了一下午,一点儿也没学会。全游泳池的人都比我学得好。朋友们手把手地教我,可我怎么也学不像,心里直着急。这样越学越没信心,越学越气馁。我想这下子我完了,游泳小孩都学得会,我竟然学不会,我连小孩都不如!刘老师,您说人脑子笨是不是天生的,是不是我再努力都不行?”阿晓这样向我讲述了情况。
透过阿晓这番话,结合我对她情况的初步分析,刘承洛认定她的学习能力差并非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障碍。
就拿阿晓学游泳这件事来说,刘承洛发现完全是心理因素在作祟,使其学无所获。她学游泳不注重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收获,盲目和他人进行比较,结果降低了自己的信心。她学游泳不是注重培养技能,领悟技术,而是不断地验证自己,稍有差错就往自己身上贴标签,责骂自己笨,这种惧怕失败、否定自我的敏感心态,反过来又干扰自己的学习。她没有把游泳当成一种轻松兴奋的自我体验,反把游泳与自己的智力、能力、前途挂上了钩,背起沉重的心理包袱,丧失了乐趣和轻松的心态,将事情由容易变为了复杂。
刘承洛给阿晓进行了场景重建干预,让她在场景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刘承洛发现,阿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始终不能放在解决问题本身,而是经常分心注意刘承洛的反应。因此显得很不踏实,一会儿慌慌张张,一会儿又犹犹豫豫。在干预中,她有点怯懦地回应着我,好像很不自信。
在心理学上,称阿晓这类来访者为焦虑障碍。她的自尊心受过严重损害,出现了病理性记忆导致其对威胁到自尊心的预感产生过度担忧的反应。阿晓在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时,其关注点已不像常人那样,放在如何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上,而是反复担心自己会不会出什么差错,怕遭人批评、指责和看笑话,以至造成相应的阻滞。在许多并不复杂的问题和任务面前,学习能力低的人之所以表现得比学习能力强的人差许多,其实已不仅在于能力上的差异,而在于心理状态及自信程度的不同。
刘承洛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晓的病理性记忆,小时候她妈妈很早就让她学这个、学那个,那时她就老遭妈妈的训斥,有时甚至挨打。等阿晓上小学之后,妈妈每日都亲自陪读、辅导,但因妈妈脾气急,缺乏耐心,她一出错妈妈就发火,常弄得她战战兢兢的。这下我明白阿晓学习能力低的缘由了。小时候无数次在妈妈陪伴下的学习过程,使她最怕出错,因为她一出错,就会惹妈妈发火生气,遇到妈妈的责骂而让自己的自尊心蒙受打击,出现了病理性记忆。
女孩对外界的评价往往很看重,对外部的反应很敏感,对情感的体验也很丰富。这些都导致阿晓要分出一大部分精力来关注自己解题的正确与否及妈妈相应的脸色反应。而病理性记忆产生的恐惧与焦虑感又严重干扰了她对学习问题的注意和思考,导致后来她的反应迟钝、容易粗心大意,领悟能力差,解决问题慢。刘承洛对阿晓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重组,她的自卑感减少了很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晓顺利地返回了学校,她的心态逐渐变得稳定,对于失败的恐惧也淡化了很多,学习能力也逐步提高,在和同学的竞争中也有了自信。阿晓妈妈说,女儿这段时间情绪稳定,脸上也开始出现了笑容。作为家长,她也开始自我反省和修正自己,学会了夸奖和鼓励,阿晓在妈妈这里获得的正向评价越来越多,母女的亲子关系也越加和谐、亲密。刘承洛知道阿晓回归到自己的人生轨道上了,能够自己面对未来的挑战,刘承洛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