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毕业时,大学生们会经历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的求职期。他们要参加各种招聘会,投递上百封简历,不断地参加笔试、面试。为了得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众多毕业生聚在一起,竞争有限的几个岗位,结果被淘汰的必然是绝大部分。一次一次地被用人单位拒绝,很多毕业生的心情日渐沉重。
那天,刚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助理沐溪就告诉刘承洛今天第一位来访者是名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刘承洛不禁感慨,这可能又是一个就业遇到问题的学生来求助。一个小时后,阿晓和她的父亲按照约定的时间走进了咨询室。阿晓的头发有些卷,只是松松地一扎,很明显的两个黑眼圈,看来最近睡眠可能不好。
刚刚坐下来,阿晓便先开了口:“今天本来我只想一个人来,可我爸非要跟着过来。”接着,阿晓向刘承洛讲述了她遇到的问题。
阿晓本科毕业时直接选择了考研,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获得高学历,以后竞争力更强,而且可以暂时躲过就业高峰。可是她没想到,毕业生一届比一届多,找工作的形势比本科毕业时还要严峻。她也在网上投了上百封简历,也有公司给她打电话,但都是一些没有知名度的小公司,她觉得没有发展前途。阿晓只想进大一点或者稳定的国企,跑完一天的招聘会回到家,她本来想好好休息一下,谁知父母对她的工作似乎更感兴趣,每句话都离不开招聘会的事情。这让她很烦躁,干脆住在宿舍,不回家了。
不仅阿晓如此,她身边的同学出去找工作也是屡屡碰壁,大家都不愿意听父母的唠叨。每天晚上回到宿舍,聚在一起聊天,都觉得生存太难了。偶尔听说哪个同学因为亲戚的关系找了个不错的工作,她更受打击,心里非常不平衡。阿晓想不通,为什么人家就能进大型国企或者研究机构,而自己却连门都摸不着?
于是,现在阿晓懒得再投简历,也不想和其他人沟通,每天只是在网上看帖子打发时间。“我不知道我除了躺平还能干什么?我努力过,但没有用!”阿晓这样形容自己,“仿佛一下子陷在泥潭里一样,以后的日子一片漆黑,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心情就是抑郁,我有时候甚至觉得活着很没意思。”把自己的烦恼倾诉出来后,阿晓感觉自己有了那么一点轻松。
在和阿晓的父亲沟通的时候,他显得比女儿更着急。于是,刘承洛问他是如何看待女儿找工作这件事情的。
阿晓的父亲回答道:“为这件事,我和她妈没少操心。我就想,好歹她也是研究生毕业,而且是第一份工作,所以一定要找好一点儿的,省得以后再换了。人家说第一份工作的好坏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求她一定要慎重,那种小公司、小机构就算了,不要浪费时间,多关注那些大企业,待遇好的单位,起点高才能走得远。当然,我们做家长的也四处打听,只不过由于没有什么关系,帮不上她什么忙。”
“她一开始还挺有热情的,可现在却一点儿都不着急了,遇到这么点儿挫折就放弃,成天无精打采地就知道睡觉。刚开始,我和她妈妈觉得不可能这样由着她,所以就经常说她,但现在我们觉得她不对了,她不仅是躺平,她还会叨叨活着没意思,而且她的情绪真的很压抑,她可以一天都不说一句话。我和她妈妈心里也害怕了,这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这么点挫折都经受不起。我和她妈妈不知道该咋办了,也不敢再说她了,但现在即使哄她,她也不理我们。刘老师我们究竟该做点什么才算是对的?”
听完阿晓父亲的陈述,刘承洛是很理解他的。应当说,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找到称心满意的工作,于是找工作往往成了全家的中心。然而,家长们由于不了解社会现状,拿上传统的体制衡量现在的用人方式,期望值往往过高。另一方面,孩子一旦找工作不顺利,家长的心理落差会比较大,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往往指责和抱怨,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面对很多来咨询的毕业生,刘承洛越来越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都说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娇生惯养,可当这代年轻人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家长扮演的角色是否恰当呢?
正如很多家长一样,阿晓的父亲如今渴望孩子能尽孝心,能给自己争面子。辛辛苦苦养了孩子20多年,现在本来该到“沾光”的时候了,女儿却一直找不到工作,他难以接受。其实,不论什么时候,家庭都需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并不是孩子大学毕业,家长就熬出头,等着享受孩子的孝心了。对孩子的高期望值,恰恰反映了家长对自己身份的焦虑,这种情绪也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孩子。
刘承洛对阿晓的父亲说:“看得出来,阿晓对工作的事情已经很用心了,她已经尝试过很多途径,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作为家长,应该看到女儿的努力,而不是对她的待业喋喋不休。刚才我听阿晓说,她现在几乎每天都回宿舍,即使在家也不愿意说话,您考虑过她现在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吗?”阿晓的父亲沉默了。
刘承洛接着说:“其实我很理解您的心情,在您看来孩子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已经是个成年人,就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作为父母付出精力、财力培养孩子长大,现在该放下担子了。您的想法没错,但可能不适用这一代孩子的这一时期。他们毕业了并没有到达努力的终点,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新的开始,甚至是一个新的启航。他们内心既充满着期盼又充满着恐惧,而战胜这种恐惧是需要家长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的。”阿晓父亲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每到大学生毕业,人们关注的往往只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本人,希望他们能形成工作关系。家长认为孩子有了学历就会有好的工作,对孩子充满着高期望,而我们忽视了外界环境以及外界环境带给孩子的各种压力。换句话说,不是孩子没努力,是就业难度增大了,所以家长给孩子一定的缓冲时间,给她一个预备阶段,帮助她一起度过这段具有挑战性的日子,让她有途径、有信心、有期盼地去努力、去优化,直到迭代到她满意的工作。
刘承洛对阿晓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记忆重组疗法,帮助她去理解就业这段时间看到的各种现象,我们一起讨论一起解释,她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了许多。通过10次的记忆重组疗法干预后,阿晓可以情绪稳定地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不像过去一样逃避了,也不再抱怨社会有那么多不公平了。
阿晓的父亲也在家庭指导中明白了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选择,不论国企还是小公司,只要女儿愿意尝试,就可以去应聘。他对女儿表明态度:“爸爸、妈妈确实不能接受你无所事事地在家啃老。只要你在努力地找工作,为明天而奋斗,爸爸妈妈会永远支持你,无论是必要的物质支持还是精神支持,都是可以的。”阿晓的父亲也改变了和女儿的沟通方式,顺其自然,不多问不干涉。女儿和自己征求意见时,也会和女儿一起讨论,边界感把控得很好。看着阿晓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和家庭的关系也变得融洽,刘承洛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