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健是初中一年级的男生,因为经常动手打同学,被学校停课。老师建议家长带他来去进行心理干预,阿健妈妈在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官网预约了面诊时间,和他一起来到了中心。
进入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时候,阿健嘴里嚷嚷道:“他再看我,我就打他,他凭什么这样看我?!”原来,在楼下,阿健发现有个孩子盯着他看。我问他:“他看你有什么不好吗?”阿健气哼哼地:“他那么盯着我看,我觉得他的眼神不对。”爸爸妈妈表示阿健平时就是这样,老把别人往坏处想。他们生气地指责阿健:“你说别人盯着你,你也在盯着人家看啊!你说人家眼神不对,你又是什么眼神?”听了爸爸、妈妈的话,阿健有点儿急了,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还争辩道:“他的眼神就是不对,我反正不像他那样的表情。”我示意阿健的爸爸、妈妈停下来,不要再责备他。孩子生气的情绪感受是真实的,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苦恼,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他为什么苦恼。
看着阿健的眼睛,刘承洛真诚地对他说:“我能理解你,阿健,你觉得他的眼神不对,你很生气,是吗?”阿健仿佛遇到了知音一样,频频点头。
刘承洛接着引导阿健:“让我们好好想想。这个孩子看你的眼神怎么不对了?你觉得他是不怀好意?是瞧不起你?还是别的什么感觉?”阿健歪着头,转着眼睛,很认真思考的样子,想了一会儿,说:“我看不出来是什么,就是觉得那眼神特别扭,他肯定往坏处想呢。”
刘承洛对阿健说:“其实这些只是你的感觉,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有没有可能他并没有恶意,而是你自己的感觉出了问题?”阿健抬头看着天花板想了一下,随后凑到刘承洛跟前,有点儿紧张又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么丑,他那样盯着我看,肯定不安好心,我就想用拳头把他赶走。”
听了阿健的话,刘承洛心里有些难过。看来,阿健一次次大打出手,其实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和自卑。他仿佛是一只貌似强大的纸老虎,在外表强悍的背后,他内心装满苦与痛。看着阿健端正的五官,我用赞赏的语气对他说:“谁说你长得丑了?瞧这宽宽的额头,大大的眼睛,笔直的鼻梁,我不仅不觉得你丑,在我眼中,你还很英俊呢。更关键的是,你有智慧,善于思考,遇到问题了,还愿意寻求帮助。”阿健笑了,笑得很开心。
阿健告诉刘承洛:“打人痛,我也痛,其实打完我就后悔,怎么又打人了?老师又得让我回家了。我不想打人,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到关键时候就忍不住。”那么,阿健为什么打人呢?
在和阿健爸爸妈妈沟通中,刘承洛了解到,阿健小的时候很调皮,他爸爸经常打他。结果越打,阿健就越爱在外面惹事。阿健妈妈对阿健是什么态度呢?阿健爸爸说:“她对孩子没有一点儿耐心,特容易起急。从小,阿健往她身上爬时,她就不耐烦地往外推。碰她一下,就嗷嗷叫,对孩子说话特别生硬。”
听了阿健爸爸的话,阿健妈妈情绪很激动,她承认自己对孩子确实没有耐心,但是认为这一切阿健爸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在单位烦,回家也得不到什么温暖。我说什么,他都不理我,就像没听到一样。一到家我就窝气,我怎么有耐心?”妈妈叹了口气,“说实话,我现在觉得他是一个负担,要是没孩子多好啊。我真是不适合带孩子,给带得这么糟。”
阿健的爸爸、妈妈很不理解阿健,他们说:“阿健一直认为我们不爱他。别人给他一块巧克力,或者哪怕跟他多说一会儿话,在他看来都比我们亲。小时候,陌生人说带他出去玩,他都会跟着去,从小就和我们不亲。”
阿健就是一个典型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严重缺乏安全感,出现病理性记忆的孩子。从小阿健要与妈妈亲近,包括身体的亲近和情感的亲近,但妈妈不接纳他,拒他于千里之外,而爸爸又经常打他。阿健没有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表现出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自卑、缺乏安全感。儿童通常与母亲形成第一个依恋关系,这是一个持久的联系,在整个童年期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假如这个关系是满意的体验,孩子会感到安全和被接受,因而,更可能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很明显,阿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失常的,而这种失常的亲子依恋关系还可能会波及到其他关系。认为自己很可爱的孩子会期待与他人的积极交往,认为自己被排斥的孩子可能会带着消极的期待去接近任何的关系。阿健从对爸爸妈妈的不信任,再到对周围人的不信任,比如,与同伴的关系总是不是打就是跑的类型,要么攻击他人,要么躲避和退缩。
依恋关系需要进化的基础。婴儿自呱呱坠地起,因为弱小,需要照顾,为了生存,婴儿就发展出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方式,如饿了、尿了会哭泣;保持父母注意力和兴趣的方式,如笑和发声;以及获得或者保持与父母接近的方式,如紧跟着或身体挨着。可见,依恋的生物功能是生存,心理功能就是获得安全感。
正常的依恋应是亲子关系反应得及时和准确。当孩子哭泣时,父母应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饿了要及时喂奶,尿了要及时换尿布。当孩子开心地笑时,父母同样也要及时回应孩子开心的笑容。如果妈妈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儿童会非常自信,会把妈妈当做安全的天堂。在最早的几个月里,母亲对儿童的需求如果能作出及时的回应,表达出一种关爱和在意的态度等,对培养孩子早期的安全感至关重要。因为父母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回应,会使孩子得到预期的反应,在生活中体验到他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是有效的,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期望,产生安全感和自我满意感。一般来说,有充足安全感的儿童更有可能成为受同伴欢迎的孩子。
对幼儿来说,建立安全感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给孩子一些情感的关注。随着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孩子已经不满足于吃、喝、换尿布这些事情,他开始产生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予关注,每天至少保证有2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玩耍。父母应允许并鼓励孩子与自己身体接近,并主动多拥抱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安全感。有些妈妈回家后只是忙于做家务,没有时间、也没有想到要拥抱和抚慰孩子,有的妈妈甚至拒绝孩子跟自己有身体接触,这是要特别注意改变的。
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温柔的声音与孩子说话。亲子之间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动力。与之相反,有些家庭夫妻关系紧张,父母对孩子的生活不闻不问,在这种冷漠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很难信任他人。像阿健这样,对他人没有信任,那么他在自信心的形成和与他人建立交往关系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体验到很多痛苦。
当然,对于阿健这样从小缺乏安全感,有着病理性记忆的孩子,父母也不要过多地自责,关键是要知道,在进行记忆重组疗法心理干预的时候,需要做什么来弥补孩子内心里所缺少的感情。父母可以用我指导的的方式与阿健进行沟通,让孩子从内心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体贴。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父母亲近孩子的方式也要不断调整。比如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后,父母就不要过多地和孩子有躯体上的亲近,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内心特别渴望独立和自由,他们不希望父母还把他们当做小孩子看待。但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聊天,最好选择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和同学交往,他们会从同伴的肯定和赞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从而拥有更充足的安全感。
阿健的情绪越来越稳定,内心也越来越充盈。父母看到阿健一天一天的变化,非常感慨,原来以为自己生了个“问题”,其实是自己养育方式出了问题。他们也表示要改变以前互相推卸责任的互动方式,努力把自己做得更好,做儿子的榜样。看到阿健的家庭关系越来越融洽,刘承洛内心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