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双相,抑郁休学的孩子交流?父母需要学会的3种方法

202211221931225 768x512 - 如何与双相,抑郁休学的孩子交流?父母需要学会的3种方法

这半年来,在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进行心理干预的来访者里,大部分孩子有一个类似的问题,拒绝交流。有的孩子曾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闭门不出。有的孩子只要父母一开口,马上就说:“打住!别和我说话。”还有些孩子,把父母的观点说的体无完肤。有几位母亲在叙述时,更是伤心地流下了眼泪。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离父母越来越远?是父母的主动交流有问题吗?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父母们对待孩子的通病。其实,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采取过于直接、过高频次的沟通并不明智。要理解静守策略,平静地面对孩子的情绪动荡阶段,这是一种有所为的无为状态。我们的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无论面对多么微小的事情都要出手指点江山,担心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孩子不理解、不执行,多次催促,反复诉说,由此引发孩子的厌恶和烦躁。

如何“无为”胜“有为”?建议父母可以买两本有关人生哲学的书,耐心地看书、修身养性。如果孩子从外面回到家中,就朝着他微笑一下。然后就继续看着自己的书。当孩子从你身边走过,你就微笑地面对他。你会发现,孩子会开始看着你,主动与你沟通。这个时候你也不必太多说话,把要说的话“前半句说了,后半句咽了”。比如你一开始想说:“今天的天气不错,儿子,你应该到外面去,不要待在家里。”现在,你可以说:“今天的天气不错,春天的感觉就是很好啊!”这样就足够了,也只有这样,你的话才会有接下去的空间,孩子才有机会顺着你的话说出来,才有机会真地出去走走。

父母需要尽量营造安静的家庭环境。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有意离父母们很远,其实,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不知道亲子沟通的方法,主动沟通的想法太过强烈和明显,以至于将孩子潜意识中的逆反情绪很大程度激发起来,从而将孩子推得远远地。因此,建议大家在家庭教育中学会“静”,当你自己能够静下来,你会发现整个家庭静了很多,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安稳下来。

 

虽然每个孩子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外部表现不同,但是他们很多行为都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故意跟父母作对,只是为了显示他们是有主见的,有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们都在表达同一种声音,我长大了!

如果孩子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曾经有一个厌学的高一学生阿杰,觉得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去工作了。我对他说:“你想做生意?这个想法不错哦,你准备怎么做呢?”,“成本、风险、收获都分析过吗?”孩子觉得我在关注他的想法,而不是笑话他,之后我们就能够在讨论中引导孩子回归专心上学。

不管孩子的想法、做法多么让我们生气,我们首先要接纳下来。只有在被接纳的情况下,孩子才有可能进一步跟父母探讨他的困惑,这样,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给予他正确的引导。

例如发现孩子有早恋倾向时,可以这样引导:“阿欣,最近你好像和阿浩他们玩得不错嘛,你和他们很有共同语言啊,一下子可以聊那么久。不过,妈妈像你这么大时也和男生玩儿得很好,因为男生讲义气,不会透露我们的秘密。”打开了话题便可顺水推舟,适时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和男生交往时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发现自己的话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可以尝试一种平等、互动式的“我”式句型,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你做作业时总拿着手机发信息,妈妈会觉得很烦躁,很焦急,因为影响你的学习了,我的内心有点担忧。”孩子听到这种“我”式句会感觉更舒服。“我”式句是从承担责任的角度发言的,孩子在接受这种交流方式时,也把自己放到了负有某种责任的位置上,他必须要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来回应父母的感受。此时,他放下手机就是他自主的选择而不是父母强加的要求了。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是需要克制的,不是所有的道理都需要一股脑地倒给孩子,确实需要方法和时机的。如果孩子把自己困在房间中,跟谁都不愿意交流了,家长就要引起注意了。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不是家长去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就能解决的了,是需要专业的心理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