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女儿被成功拯救,如何面对她心中的依恋?

202211221931224 768x512 - 重度抑郁女儿被成功拯救,如何面对她心中的依恋?

阿蓝是大二的女生,聪明可人,她一个人在北京2年多了,经历了很多困难,特别是个人感情生活经历的挫折,使她常常陷入痛苦与烦恼。

 


熟悉阿蓝的朋友都知道,在感情上她比较依赖,需要周围的人给她温暖。唯有在群体中,她才不会感觉孤单,她习惯性地诉说,以寻求回应和安慰。当她遇到那些使她感觉亲密的人时,她就表现得很投入,很快就能与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信任对方然后无话不说。而后不久,又会因为一些小事上的不快,轻易判断自己看错了人,认为自己很受伤。

 

在上大学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阿蓝并没有因为远离父母而适应环境,变得独立,她时常会感到惴惴不安,心神不宁,后来引发到无法安心上学。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她自己也不是清楚。阿蓝妈妈在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官网预约了面诊时间后,和阿蓝一起来到中心,寻求帮助。

 


随着对阿蓝心理干预的深入,刘承洛逐渐了解到阿蓝早年生活中亲密关系是有缺憾的。她生活在一个父母不和睦、不完整的家庭中,缺少的恰恰是被爱和被关注。所以,在进入大学之后,她一直无意识地寻找早年未完成的依恋情感,这是她的心理需要。

 

依恋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依恋有关的心理困惑通常带有焦虑和过度关注的特征,比如喋喋不休、过分强调。投入到依恋的感觉中,可以缓解人对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的焦虑。反过来说,缺少了安全感和依恋关系,人就会焦虑不安。比如,一个母亲总是为孩子担心,这种焦虑也是来自最初的母子依恋关系的。只有看见自己的宝宝,认为孩子安全时,她才能够放心。

 

成人中那些有不安全感、有情感依恋的人,往往是那些儿时依恋很早被阻断、被剥夺的人,有的是过早断奶被切断母子依恋关系的;有的是从小家庭父母不和、总有纷争,在恐惧中长大的。特别是幼时不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寄人篱下,又被寄养人忽视、虐待,情感上的打击、挫折接连不断,在恐惧中成长的孤独少年尤为严重。

 

没有可依恋对象的孩子,一般会有两种本能的策略,一是自己挣扎地生存,回避或者反抗亲密。比如,一个小孩子遇到大人表示出不喜欢他的时候,他就会回避,躲起来,目的是看不到你不喜欢他的样子。另一种反应是哭闹、发脾气,以此引起大人的同情和注意。这两种行为都表示孩子对于亲密感缺失或被剥夺的失望,提示有不安全感。

 


看起来,缺少依恋的孩子要不就很乖,自卑和脆弱。要不就很反抗,充满暴力倾向。实际上,他们的情感是绝望的,在脆弱和愤怒中,选择离群索居或者所向无敌。身体接触最能安慰孩子的情感,母爱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早年依恋关系稳定,得到满足将使人一生都会感到安全。

 

现实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焦虑情绪,而依恋焦虑多半是在儿时没有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家庭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而形成的。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容易对人际关系抱有幻想或者完全失望。他们对情感过于执着,不能自拔,或者不能建立起感情上的信任关系,感情敏感、脆弱,还会因为感觉到情感的缺失而悲伤和愤怒。即便到了感情崩溃的边缘仍不肯放弃,甚至做出一系列冲动的事情。可以想见,这类人的人际关系是多么地不稳定。

 

母爱缺失,依恋缺失,这样的早期体验对于一个人以后的交友、爱情、亲情等等人际关系的交往,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他们过多地期待和把感情当做最重要的事来经营,在生活中势必难以达到目的,使个人感情生活痛苦难耐。

 

最有依恋需要的人,也最有可能害怕表达出他的那种依恋需要,害怕的表现就是脆弱和容易愤怒。感情脆弱和情绪易激动都源自于没有安全感。在他们情绪、情感冲动时,基本是被不安全感控制的。脆弱和愤怒只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两个极端。要不像个弱者,期望唤起他人的同情,要不摆出架势表现得像一个强者,主动攻击。有依恋需要的人,往往害怕表达这种需要,所以,他们常常把最渴望接近的人推开,让自己独自品尝孤独。阿蓝就曾多次在自己心里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出孤傲不在乎,致使恋爱不断地失败。

 


一个人在儿时如果没有很好地完成依恋关系的满足,就会在人生各阶段中的特定情况下,去完成对于依恋的满足感。然而,她是在焦虑的情况下去寻找的,也可能对依恋对象不加分辨,最后是再次失望,在心底里产生更严重的依恋焦虑,循环往复,最后难以自控。人际关系过分焦虑的人,会有更多的人际关系冲突。这类冲突是因为当事人对情感、对认同感、对于失败、对放弃都有不安全感。

 

通过10次的记忆重组干预后,阿蓝顺利地返回了学校,她能够更多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了解到自己真正的心理需要,然后再客观地面对现实,处理好依恋焦虑,学着与他人和谐相处。看到她生活得更明白、更独立、更轻松,能够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时候,刘承洛感到很欣慰。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