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出现抑郁和社交障碍,家长如何帮她返回校园?

20230104075612 768x512 - 女孩出现抑郁和社交障碍,家长如何帮她返回校园?

心理学家霍尼认为,渴望有意义的独处时间是人类的正常需求。健康的人总是能够合理地分配对她人亦或是人群的接近、远离或排斥。这一观点让我们了解到,人际往来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的积极热情与消极懈怠,它应该是多元且非僵化的。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我空间,然而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会有它的适宜标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孤独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当我们深刻探究躺平的心理倾向时,就会发现那些经常刻意回避与她人交往的躺平的确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觉。通常,我们将这类情况称做带有回避型人格倾向。什么是回避型人格呢?让我们来看一看阿洁的生活状态,也许能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汉语言专业的阿洁大三实习的时候,先后应聘过多家单位,皆因难以适应繁杂的人事关系而选择了离开,这让她的情绪变得更加低落。因为文笔尚好,她开始与一些刊物合作,做了专栏撰稿人,这样她就可以待在家中完成工作了。之后,网络以及图书、杂志和一只小猫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甚至购物也以网上交易为主。同学聚会她从来不参加,因为和陌生人打交道时她总是感到不自在,虽然很想结交一些朋友,但是长期封闭的生活状态,让她难以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人。

有研究认为,回避型人格形成的心理根源在于她们对社会交往的情境较为敏感,她们中有些人害怕她人对自己有消极的评价,有些人是因为缺少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而担心自己会在她人面前无所适从,于是,她们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消减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我们看到,阿洁的身上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回避型特征,虽然她在写作上很成功,但是她却难以适应与她人之间的直面交谈,甚至产生了自我否定并心存自卑。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羞怯与尴尬,让她选择了回避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感,这种方式暂时解决了她在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却也进一步将她束缚在了狭小的自我空间中。

心理干预中,我们发现很多来访者常常在尚未与她人接触之前就已经参照过去失败的经历给自己下了一个否定的预期,这种预期使得她没有勇气带动自己走进社会人群,制约了她对社会生活的再适应。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原本不存在回避型问题,但是社交机会的减少导致交往能力退化,与其冒险改变自己的人际状态,不如保留现状让自己远离那些无效甚至尴尬的交往情境。

学会辨别孩子是否是回避型人格则应当成为父母必要的一项功课,完成这项功课是为了避免孩子成为人格缺陷的俘虏。

首先,从需求上进行判断。需求往往最能够反映一个人内心真实的心理背景。阿洁之所以选择并且延续着躺平生活,是因为她要保护自己不受到社交失败的打击。先看一看孩子是不是担心与人交往时的尴尬,还是从小就已经习惯于逃避与其他人的交流。如果这些因素都不存在,那么做个安静的人也无妨,毕竟它可以让我们安静地享受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其次,从时间上进行判断。这里的时间是指我们脱离直接的社会交往时间的长短,如果不是刻意设定了一段独处和隐居生活的时间,那么脱离社会超过两个月,就要引起警惕了。这种生活会令我们逐渐消沉甚至发生社会能力的退化,除了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外,家长也需要配合干预节奏尽量把孩子带入到社交环境中。

最后,从生理表现上进行判断。不健康的生活常会出现饮食和情绪的异常。一些贪食症来访者最初往往是产生于非常态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在自我封闭的情况下,贪食的发生率会有所提升。

 

带有回避型的来访者也会伴有一定的抑郁表现,长期地脱离社会会导致抑郁情绪加重。阿洁来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进行干预正是因为她被判断为重度抑郁,可见抑郁障碍与回避型的躺平生活也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以上这些是孩子在社交关系中需要注意的状态,与我们日常所讲的“内向”“外向”是不同的,这是家长需要辨别的。如果发现孩子有回避社交的苗头,一定要及时进行沟通引导,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支持,避免因理解钝涩而引起认知偏差、自我否定,最终内心淤积导致社交障碍。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