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意义上,人们会觉得表现差一些的孩子更让人费心,而那些表现优异的孩子则是父母的骄傲,非常让家长省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也开始出现心理障碍,在优秀光环的照耀下,他们往往不知道除了学习之外,该怎样处理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阿妍能歌善舞,成绩优异,多次在大型比赛中获奖。她是父母的骄傲,也是老师的宠儿。去年,阿妍考入了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初入高中,阿妍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在迎新晚会上弹奏的绿岛小夜曲为她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加上成绩出众,长相可人,老师难免也对她多了几分喜欢。这一切,引起了班里一个叫肖莉的女孩子的不满。她把阿妍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处处要和阿妍一争高下。
在接下来的一次小考中,肖莉又以三分之差落后于阿妍。心理不平衡的她故意弄脏了阿妍的裙子,不甘示弱的阿妍立刻跟她吵了起来。事情闹到了老师那里,老师自然站在了阿妍这边。肖莉无可奈何,只好把怨气埋在了心里。
自此之后,阿妍发现同学们看她的眼神变得异样起来。有一次她无意听见两个同学在议论自己,一个说自己的钢琴等级证书是花钱买来的,而且她的父母逢年过节都会给校领导送礼;另一个则神秘兮兮地说阿妍正在交朋友。这些话让阿妍无比难过,更让她感到难以忍受的是,班里的女生开始疏远自己,上体育课时没有人愿意和她分在一组,她完全被孤立在了一边。阿妍渐渐的不喜欢去学校,畏惧走进班里,越来越沉默寡言。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大都会同情这个处在被人嫉妒、遭人欺负的境地的出色的孩子。而她的对手,很可能被当做一个内心狭隘、无理寻衅,扮演着挑拨是非、制造麻烦的角色。在此,交织繁杂的人际关系好像变成一幕简单的生活剧,正方、反方都被角色化了。
但生活本身不是戏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绝不会脸谱化那样简单。前文描述的不仅是阿妍的困惑,更是一种群体现象。需要被理解的也不仅仅是阿妍,还有她的对手。实际上,所有的人都被卷入一种不愉快的、冲突纠结的关系之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试着理解案例中的人物。
关于阿妍,她的聪颖、优秀及乖巧、可人都不是错,其社会化过程来自成人的不断鼓励和褒奖,赞誉之下重复那些好的适应行为,由此发展出她自身各种独特的能力。而对于阿妍来说,即便她内心不骄傲,其鹤立鸡群般的优越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光环也会成为旁人羡慕的目标,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出现了很多的病理性记忆。因为如此,除非她的内心强大到不在乎群体反应,可青春期恰好又是渴望被同龄人接受的年龄阶段。
关于老师,通常,老师是学生眼中的权威人物,偏爱一个学生,对于更多同样渴望被关注的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不被关注的学生就会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赏识而感到内心受挫,有的孩子会表现出对立情绪,以证明我不需要你,而有的学生则会采取转向攻击的方式迁怒于他人。
关于肖莉,相对于老师而言,同龄人是一个群体中的成员,才智和心理发展基本上相同,把自己的不满传递给其他的不被关注者,从这一层面上获得支持和共鸣,是一件不太困难的事情,因为她们彼此有同感,也有共同的心理需要。
换个角度来想一想,阿妍被孤立了,她的困惑与无助说明肖莉的攻击力量之强大,但在这强大力量的背后恰恰是她们所感受到的痛苦,自己被超越的痛苦、不被老师赏识的痛苦。看似对立的双方,其实有着相同的需求。渴望被关注,需要尊重和爱护,需要得到他人的承认。
人与人之间的嫉恨与角斗是一件牵扯精力的事情,在你来我往的过招中不会有真正的胜者,更不会带来真正意义的心理成长。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觉得难以招架,很多孩子慢慢会逃避上学,畏惧人际交往。如果能够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去感受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也学着去理解另一方,去处理矛盾,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就不会把心思集中在某个人身上,也能慢慢敞开心扉,走出尴尬境地。
识别他人嫉妒,最聪明的做法莫过于不接球、不配合,让嫉妒成为发难者自己的独角戏。当然,如果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对方,心理境界会更高。不要因为被人嫉妒而停止自我发展,当你发展到了超出他人嫉妒能量时,嫉妒就伤害不到你了。任何关系都不是铁板一块,从中寻找突破口,和那些能接纳你的人来往,打破被孤立的局面。懂得友好待人的人,自然会拥有好友。
通过10多次的刘承洛记忆重组心理干预后,阿妍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同学的行为有了换位的理解,也明白了社交的一些方法,她顺利地融入到同学中。对于她来说,健康的成长依赖于自身的独立和社会适应,也就是顺应群体氛围。融入群体的前提之一是,努力完善但并不一定完美。那些有点小缺憾的优秀者可能更行得通,因为缺点在他人看来是多了一些真实和普通,会为彼此带来更多的认同和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