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的问题。社交恐惧这一标榜时尚的互联网新名词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各种面临社交困难的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社交恐惧属性。
阿钧是一名面临人际交往困难的大一男生,性格较为孤僻,少言寡语,自述为社交恐惧人士,入学以来他也极少与周围同学沟通交流,总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阿钧上课也总是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对自己极不自信,这一次的体育考试还面临挂科的风险。阿钧妈妈在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官网预约了面诊时间,和他一起来到了中心。
刘承洛通过与阿钧沟通了解到,他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较为严格,会针对阿钧的性格问题进行犀利批评。阿钧在初中时期,曾被同学孤立欺负。高中时独来独往,与宿舍的同学关系紧张,不敢与人正面交流,感到紧张、焦虑不安,对他人缺乏信任。
社交恐惧原本是指一种心理障碍。但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多作为一种网络流行用语,被用来形容自己不擅长与陌生人交流的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时,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大家都会有社交恐惧时刻,尤其是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们,脱离了初高中的课业压力,彼此间不可避免会进行社交活动,但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社交恐惧人士。阿钧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问题,对同学和陌生人都保持高度的紧张感,这使得他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遇到挫折。
正值青春期的来访者,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男女生之间形成了显著的差异。这时候的他们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是心理健康的成长过程却不同步,他们更关心自己的高矮胖瘦、皮肤状况、发型颜色甚至是穿衣风格,对于自身外在形象地过分关注,很容易造成容貌焦虑。
但此时,如果一名习惯性否定自己外貌的来访者受到了刘承洛的夸奖和认可,这会对他的内心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当来访者被自卑感充斥时,刘承洛给予其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帮助他们将对自身容貌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优点中去,不断地肯定、认可来访者的能力,让来访者明白对一个人真正影响深远的是自身的丰富学识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美好的心灵远比华丽的皮囊重要得多。
少部分来访者可能会在早期受到校园霸凌的影响。校园霸凌近年来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自身影响力和需求的不平等造成的欺凌与压迫是造成校园霸凌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会对受欺压学生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我会积极帮助来访者找与同学间的共同点,可以以兴趣爱好为突破口,帮助他们进一步融入班集体。让来访者明白过去的痛苦经历已经过去,现在他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有可爱的学长学姐和亲切的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和社团活动及热心的班级干部。帮助来访者参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游戏,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朋辈关怀,能够更快适应班集体。
学生自身的性格和脾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否会遇到人际交往困难问题。阿钧因为性格内向,而周围的同学们普遍个性鲜明,刚刚步入大学,大家都面临着环境适应的难题,他更感到自己难以融入集体,长期以来陷入了恶性循环,就造成了社交恐惧。
刘承洛意识到阿钧这一敏感的性格特点,通过给予鼓励,发现他的耐心细心的特点时,及时认可他的这一优点,利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和感染他,通过记忆重组干预帮助他摆脱自卑,重塑自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环境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和完善。阿钧同学虽然家庭经济状况尚可,家中还有一个4岁的妹妹,但在他的家庭中,性格暴躁的父亲拥有着绝对话语权,父母双方都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况时,我帮助阿钧理解父母的教育理念,加强对父母的情感认同。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及时纠正他看问题的角度,让他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与同学相处。
阿钧的第一次体育课考试,因为需要在同学的注视下发球,他担心失败后会受到周围人的嘲笑,导致自己过于紧张,没能把握住机会,未能通过。他不想让朋友和老师失望,开始努力积极地调整心态。得益于刘承洛的不断鼓励,在场景重建干预的过程中他逐渐找到了自信,尝试勇敢地面对第二次考试,最终高分通过。
通过10次的记忆重组干预后,阿钧正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与同寝室室友关系融洽,还会时常与室友一起结伴出游。阿钧与父母的关系融洽了许多,能够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妹妹的生活,阿钧已然是一个能够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与同学嬉笑打闹的开朗大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