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与阿萍的深入沟通,刘承洛认为交友不慎和家庭因素是阿萍犯错误的主要原因。

只有当她主观上对这些问题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时,才有可能走出误区。
“你在外面交了许多朋友,你认为他们好吗?”刘承洛和阿萍谈话时,便开门见山地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
“蛮好的。”她回答得很干脆。
“怎样好呢?”
“他们待我很好的。他们关心我,理解我,反正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开心,也很轻松的。”
“那么他们这些人经常逃课、把头发染成红色,在社会上到处游荡,做了不少不该做的事,我想这些你都知道。那么你对这些问题是怎么想的?”
“我也不愿去多想。反正和他们在一起开心,我就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交朋友,我想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她默默低下了头,声音也低了下来。
她的神态告诉刘承洛,尽管她嘴上说我也不愿去多想,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使她内心深处经常地感到伤痛。
“哦,我明白了,你做事情往往只凭自己的感觉,从来不考虑对和错的,是吗?”她好像有些不好意思,没有回答我的这个问题。
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对刘承洛说:“老师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很糊涂,分不清是非,只凭感觉,是吗?”
“你说呢?”
“好像有点儿,过去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也都说我稀里糊涂,不动脑筋,不过过去我没有理解,今天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你明白了什么?”
“这批朋友的样子是不太好,而且他们做的事情也不太好。不过我感到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需要,所以我也不愿去多想,因此我给别人的感觉总是稀里糊涂的。现在想想我这样下去其实是很危险的。”
“怎样危险?”
“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很有可能会犯严重的错误。”
“你觉得你父亲怎么样?”
“我不想理他。”
“为什么?”
“我觉得我爸爸不喜欢我。”
“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吗?”
“我觉得我爸爸做事情不公平。当阿姨告诉他一些什么事情时,他从来不调查,总是先骂我。其实有些事情我根本没有错,那时我心里很难过。就在这次我进技校之前他打过我几次,所以,现在我根本不想回家,我也不想见到我父亲。”
刘承洛继续问她:“难道你印象中你父亲从来没有喜欢过你?你是否可以回忆一下,告诉我一些你小时候的事情。”
阿萍想了一想,对刘承洛说:“其实我小时候,爸爸还是很喜欢我的,父母离异后每天都是爸爸陪着我,给我讲故事,陪我出去玩。上小学后,也是他每天送我去上学,我不懂的题目也是他教我的,他懂得很多。”
阿萍渐渐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之中。
“不过我十岁的时候,爸爸跟现在的阿姨结婚后,情况就不同了。”
“怎么不同了?”
“他跟我讲话比过去少了,特别是当我和阿姨有矛盾时,他总是冲着我发火。家里没矛盾时,他吃完晚饭,就看电视,很少关心我。平时,他们去上班,也不让我进大房间,害得我只能在厨房间做作业。特别是这一次我进技校之前,他还打了我几次,我恨他。”
“你父亲对你态度的变化,除了你认为有阿姨的原因外,是否还有你个人的原因,或者还有其他原因?现在他是否真的一点也不爱你了? ”
阿萍沉默了一会,喃喃地说,“我也搞不清。”

通过记忆重组干预,阿萍她轻轻地对刘承洛说:“其实,我也知道他的难处,阿姨不希望爸爸下班后陪着我,跟我讲话。我学习成绩不好,他们觉得我不争气,特别是后来,我在外面交了些坏朋友,爸爸的批评教育,我又不听,他发火了就骂我。那几次逃夜,他辛辛苦苦找到我,我不回家,还骂他,我的那些朋友也骂他,现在想想我真对不起他,他对我肯定心也冷了。”
刘承洛发现阿萍对她父亲的看法逐渐趋于完整,对她父亲的感情也逐渐趋于正常。
通过与阿萍的几次谈话,刘承洛感到阿萍误入迷途,她父亲也是有一定问题的。
除了教育方法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沟通。
于是刘承洛决定和她父亲进行家庭指导。
沟通中刘承洛也明显感到,他对阿萍的现状很焦虑、痛苦、茫然。
他给刘承洛介绍了阿萍成长的历程,我也把阿萍目前的一些想法,包括对父亲的看法,在家里的感觉,心里的委屈、烦恼,都告诉了他。
阿萍的父亲认为她讲的也都是事实,他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了一些苦衷,婚姻的失败给他的打击很大,特别是再婚以后,总感到建立一个家庭不容易,自己也比较珍惜。
但确实家里也碰到一些新的矛盾,阿萍成绩不太好,晚上父亲也总帮她检查。
而阿萍的阿姨总认为父亲管阿萍的事情,管得太多,功课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吃饭的时候也不要对孩子说话太多。
阿萍的阿姨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继母,在生活上对阿萍的照顾还是很不错的,她叫父亲不要太宠孩子。
阿萍的父亲比较内向,也不太善于处理这些关系,很多时候为了求太平,就与阿萍的话少了,认为少说为妙。
时间长了,阿萍难免会有冷落、孤独的感觉。
后来她交上了坏朋友,父亲确实很生气。
跟她好好讲,她又不听,到后来一谈这个问题,父亲脾气就上来了,经常是对她又打又骂。
现在想想孩子大了,打和骂总不是办法,但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刘承洛给他详细分析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同时又教了他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
他听了以后很感激,表示一定要配合我进行干预。
回家后和妻子好好谈谈,以后孩子回家,一定要改进教育方法。
刘承洛感到他们的沟通开始向正向方向发展。
但刘承洛也发现由于过去他们父女间长期的隔阂,父女之间缺乏应有的亲近感。
女儿看见父亲有些拘束,她父亲因为比较内向,所以动作也有些僵硬。
刘承洛决定用场景重建干预,渐渐地,他们越来越近,父女间应有的感情终于恢复了。
临走时,两人手拉手,父亲不停地关照女儿,女儿对父亲的依恋之情,完全写在了她的脸上,写在了她的声音里。
看在眼里,刘承洛也深受感动。他们原本就应该这样,而不应该受到那么多的伤害。
两个多月过去了,原先阿萍的学习成绩惨不忍睹,而且有的学科的成绩已经到了个位数。
但在几星期前的期中测验中,阿萍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另外,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也很好,性格也逐渐开朗。
阿萍真的变好了,进步了。
当然阿萍未来的路还很长,她需要我们、家长不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更多的关爱。
阿萍的转变给了刘承洛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她的变化,说明促使一个人转变的决定因素是当事人的内在动力。

刘承洛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来访者挖掘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