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灿说其实他真的有很多困扰,他一直在伪装自己。

阿灿就开始讲他的理想、他的家庭、各种遭遇。
他的思想有时沉重得让我也感到负重,他的话语幽幽地诉说着人世间的种种。
刘承洛先让他把心中的烦恼情绪释放出来,不能过分压抑、掩饰。
阿灿喜欢写作,刘承洛的身份有幸让我成为他的听众和读者。
写作的方式好似心理学上常用的投影测验,因为作品中总有自己的影子。
他的文采很好,不过格调很压抑。
作品大多是对社会的无奈情绪,作品中有太多的惨白、淡漠、寂寞消遣。
他过早地涉入成年人的世界,高一就有一段恋爱经历,而且对此念念不忘,把女孩的影子带入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正像刘承洛指出的“把现实和理想都写进作品,自己充当主角,同时自己又陷入了自己设定的漩涡,不想不敢又不愿脱离”。
有时刘承洛真想骂醒他,但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应像朋友一样走到他的身边牵着他,然后带他步入我设定的轨道,而不是站在他的对面否定他,也不能把我认为合理的东西全加在他身上。
在刘承洛评论他的文章时,我鼓励他,就当自己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一切还刚开始。
将忘不了的过去当作生命中可贵的财富,曾经的思绪已悄悄藏好。
过去的已经过去,好好珍惜你自己。
烦恼是成长中必然产生的问题。
诱发他烦恼的原因有很多,他自己觉得初三对他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一下子懂了许多,成为一个男子汉。
他说他以后可能会自组乐队,可能会和同学创建公司,也可能浪迹天涯。
是否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目标不一致而产生了困惑?还有是人格的问题,他崇尚自主生活,包括恋爱、婚姻,喜欢独来独往。
但阿灿为何总是写他的感情世界?他总是会为情所困,他曾经说过,他太压抑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除了爱情。
而他往往在爱情中失落,是否由于感情引发出他对社会的无奈情绪,还是他一直在回避他所面临的任务,到底哪一个是重要的原因。

为了证实刘承洛的假设,我和他进行了场景重建干预。
结果也证实了刘承洛的猜想,他的烦恼、他对社会的无奈情绪并不是仅仅由于感情,他一直在回避他所面临的学业任务,那段他不感兴趣的时光。
他只知自己烦恼,不想继续学业,只想自在地生活,而学习的难关使他不能洒脱。
在他情绪宣泄时,他经常会提到他的恋爱经历,甚至是憧憬的爱情,他为感情而忧伤着、偶尔也幸福着。
其实阿灿喜欢沉溺于自己的感情之中,甚至享受自己失恋的感受,他就是在回避自己主要的任务。
因为与谈情说爱相比,前者要付出更多艰辛吗,他以陷入感情的深渊来掩饰自己的慌张。
他的学习成绩中等略偏上,其实他很有潜力的,但是要求得成绩优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他并非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他虽有点另类,但他不得不为高三的学业紧张着、奋斗着。面对和逃避双重夹击,他陷入了无止境的烦恼。一方面自认为是“壮志未酬”,但却又不振作行动。另一方面把自己固守在自我编织的恋爱罗网之中,终日庸人自扰,无力自拔。
刘承洛把分析告诉他,刘承洛跟他说,如果你不正视你自己的问题以及你所要承担的任务,你是无法让自己振作起来的。
他承认了刘承洛的分析有道理。其实他一直很痛苦,感到十分空虚,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漂浮在天空中不着边际。
特别害怕晚上的时间,一到了晚上就不能专注于作业,往往会胡思乱想,不敢睡觉,怕一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躺在床上我常常想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什么。就说现在的学习吧,我觉得一点用都没有,天天在浪费时间,即使考上大学在社会上也很难立足。我很讨厌自己长大,长大后有很多烦恼。有时又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一直好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又不得不受压抑。”
刘承洛说把学习当作是一种磨炼,经历高三,经历成熟,相信走过这段日子,等来的都是收获。
他有时还刻意回避,要和刘承洛谈其他的事情,而刘承洛有意识地和他谈有关于毕业的问题,使他关注目前的主要任务。
刘承洛告诉他,其实他可以把学习的利益淡化一些,不要总是患得患失。
因为一旦纠缠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莫名的烦恼就会涌上心头。
他要坚强起来,面对自己的任务,不可以终日闷闷不乐、颓然若失,对往昔悔恨懊丧,对未来悲观绝望。
遇到困难,应采取正向反应方式和掌握解脱紧张情绪的方法,尽量避免负向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使自己在复杂的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找到了根本原因之后,随着毕业测验的迫近,他的烦恼竟然渐渐化解了。
刘承洛为此很欣慰,在关键时刻终于找到了根源。
他逐渐学会自律,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坚强。
直至咨询结束,阿灿的学业成绩属中等偏上,他自信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这个案例让刘承洛个人都很有启发。
个体的成长主要靠自己去感悟,我做的是不能让他偏离生活的轨道,在他失意、彷徨时及时拉他一把,让他自己学着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还要告诫青少年,面对困扰烦恼,所做的不是掩饰自己的情绪,应该是如何控制和消除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