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禹今年13岁,上面有两个姐姐,早已上中学。因为是父母好不容易才盼来的男孩,家人非常疼爱这个孩子,生活上照顾得十分周到。两个姐姐也很懂事,会帮着妈妈一起照看弟弟。阿禹各方面成长得还比较顺利。初中开始,妈妈惊讶地发现,儿子不太想上学,而且经常说出不想活了,要离开之类的话,严重时还会以头撞墙或者用手抽打自己。这让阿禹妈感到十分恐慌,她不明白儿子这是怎么了,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儿子的这种行为。
在老师眼中,阿禹是个比较内向、听话的学生,平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与同龄的孩子相比,阿禹显得要懂事得多,很少故意调皮捣乱。虽然不太爱说话,但是阿禹与周围同学相处还算和睦。不过,与妈妈报告讲述的一样,阿禹在班里稍微遇到点儿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叫着要“离开”。刚开始,老师也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以为只不过是他耍耍小性子罢了,过几天就好了。可是,发生的次数多了,老师也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就问阿禹:“你知道离开是什么意思吗?”阿禹说:“去世就是永远地离开,再也回不来了。”。阿禹还告诉老师说:“离开有多好啊,以后就可以不用上学了。”老师也很担忧,于是和阿禹妈妈进行了反馈,阿禹妈妈也十分焦急,在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官网预约面诊时间后,和阿禹一起来到了中心。
孩子不仅会遗传父母的生理特性,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父母的一些言行举止。阿禹的这种不良情感的发泄方式,会不会是从家庭环境中习得的?可是,通过与阿禹妈妈的沟通,我把这种可能性排除了。刘承洛眼中的阿禹妈是个性情温和、感情细腻的中年女人,而且她和家人从没有采用过这种方式来释放自己的不良情感,那么可以判断阿禹的行为不是模仿来的。可是阿禹为什么总会在不顺心时想到离开,莫非在阿禹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什么特殊的事件?刘承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刘承洛在潜意识下找到了阿禹的病理性记忆,在阿禹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阿禹家庭中曾出现过一次重大事件,阿禹爷爷突发性脑梗去世。当时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再加上忙于办理丧事,没顾得上关注孩子的情绪表现。可是,在距爷爷离世半年之后,一次老师正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阿禹突然放声痛哭,教师询问缘由,阿禹说自己想爷爷了。大概一个月之后,阿禹在班级里又出现同样的行为。而且,自从爷爷去世后,阿禹曾告诉妈妈,他头脑中常常出现家人在桥上走来走去的场景,也就是当时在为阿禹爷爷送葬的场景。此外,阿禹的饭量也有所下降。刘承洛对阿禹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重组,他分离焦虑下降了很多。
儿童的焦虑就是一个孩子在充满潜在散意的世界里所拥有的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尽管他柔弱而恐惧,他还是无意间地调整着自己的应对方式来适应环境。爷爷的去世,让阿禹第一次体验到与亲人的持久分离,他无法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悲伤。所以,这种丧失体验深深积压在阿禹的内心深处,破坏和影响了阿禹情绪的健康发展,从而使阿禹产生焦虑性的依恋行为,担忧亲人可能会离开自己,害怕他们不会回来。担忧自己的父母会发生危险,出现意外。如爷爷去世后,阿禹经常担心地问妈妈:“妈妈,你会永远和我在一起吧,我不希望你像爷爷一样离开。”
阿禹产生分离焦虑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阿禹与妈妈的依恋过于紧密。阿禹的爸爸在工地上工作,长年在外,大部分时间阿禹都是和妈妈在一起。妈妈的过分保护,使阿禹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阿禹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再一次面临着和家人的离别,而且校园的生活、学习环境完全不同于家庭,让在家中娇生惯养的阿禹无所适从,于是他就产生了不想上学,要轻生等奇怪的想法和行为。而妈妈呢,一看见阿禹出现这种行为,就紧张害怕得不得了,担心孩子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妈妈的恐惧情绪无形中又进一步强化了阿禹的焦虑反应。
心理学家认为,成人在谈论与去世相关的事件时,他们的谈论态度与气氛会影响孩子对去世的了解与态度。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父母很少谈及去世,可能使孩子在成年后对去世的焦虑较高。相反,家中越是可以谈论去世,孩子的分离焦虑就越低,对去世的接受程度也越高。所以,阿禹父母不要避讳爷爷的去世,找个合适的时机,与阿禹聊聊爷爷生前的一些事情。或者将爷爷的照片拿给阿禹看,让他回忆与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通过10次的记忆重组干预,阿禹内心的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顺利表达出来,他内心压抑的悲伤也能够自然地流露出来了。阿禹顺利地返回了学校,阿禹妈妈也带他去过墓地看望离去的爷爷,让他知道离去的人就在那里,减少爷爷的去世给阿禹带来的恐惧,阿禹的不适当行为没有再出现了。
刘承洛一再叮嘱阿禹的父母要调整他们的教育方法,对阿禹不溺爱,给阿禹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另外,阿禹的父亲要抽出时间,尽可能多地陪陪阿禹。由于男人自身的特点,一个家庭中父亲角色的榜样示范作用,有助于培养男孩子的胆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