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的女孩被成功拯救,如何化解了她心中的紧张?

20230114141322 1 768x512 - 重度抑郁的女孩被成功拯救,如何化解了她心中的紧张?

阿楠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不停地说着,她此时迷茫和无助,似乎已经随着话语弥漫而来。“今年,我将第三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其实,我自己也弄不明白,自己怎么会陷进这个复读、考试、再复读、再考试的怪圈里。我应该是很出色的!我本来可以考得很好!为什么那些平时学习并不显山露水的同学,竟然一次次在高考中实现超越?而我,每一次都不能发挥到最好!每一次都要重新来过。我好累,我真的好累啊。”

 

之前进行复读的学生还只是高考群体中的少数派,而今,因为种种原因对自己高考的不满意而去复读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复读的孩子们,付出的不仅仅是青春和费用,还有一次次心灵的磨砺。这样的磨砺有的似乎能够百炼成钢,而还有相当一部分生命是在迷茫和自我苛责中循环往复。他们的目标不可谓不明确,他们的努力不可谓不纯粹,但是,他们的学业和情绪却渐渐陷入比较紧张的场景中,把自己的希望和等待放在一点,焦虑和挫败感就会悄悄爬上心头。复读大军中像阿楠这样的反复求证者不乏其人,总觉得下次应该可以考得很顺利,想通过高考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高考成为展现能力的孤独路径,每一次走进考场,那份沉重的压力就会不由自主地增加,而发挥失败在高考中却成了一种必然。

细问之下,阿楠描述了自己高考时答卷的状态。语文、英语题型都见得多了,信心十足,觉得没有什么难控制的,所以一直都回答的比较容易。理综的题相对困难一些,总是怕自己出现问题,所以有些题就不断检查,感觉耽误了时间。而第一年理综答题时的这个失误一直影响至今,以至于一答理综题就会紧张,一紧张就会责备自己,高考怎么能紧张呢?紧张就糟糕了。在这样反复追加的消极暗示下,一旦进入考场的情境,阿楠的思维就会跳离应考的状态,指向紧张的情绪和考试的结果。专注于过程,把握自己可控制的部分是考试成功的关键,如果注意力反复跳离势必影响考场的发挥。

 

参加复读的时候,需要知道自己重新复读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提升能力、迎合家长、和同学保持一致,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没有规划一个合理的复读目标,就无法应对复读一年中将要体验到的心理困境。复读后的一次次考试成绩不如意怎么办?遇到同届已入大学的同学自惭形秽怎么办?面对更多重复的测试丧失斗志怎么办?复读是又一个高考周期的开始,与当初参加高考的感受会有所不同。如果没有目标的整理与再规划,重复上一个高考周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显然不会顺利地实现。目标不要定位为考上重点大学之类的结果性描述,应调整为继续强化自己的优势学科,调动自己弱势学科的潜在能力的具有可操作性、有指导性的描述,这样更有能量调动的效果。

阿楠的困扰主要在于反复压抑自己的紧张,反复告诫自己不要紧张,这恰恰是对自己情绪的否定,这种简单抑制不利于情绪的释放和问题的解决。比较好的方法是觉察自己的情绪,接纳复读的压力。高考被贴上的各种地位和意义,考试本身具有的未知情况,考场氛围的紧张都会让人情绪波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坦然地告诉自己,紧张是高考这个特定情境的正常反应。当我们对自己说我有些紧张,但是还可以调整应对时,这种紧张就会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心理学实验证明,合理、适中的紧张度将有助于任务的完成。所以,觉察自己的情绪,是走出考场心情波动的重要一步。紧张无错,关键是要学会带着、控制紧张上路。

 

阿楠在刘承洛的引领下,运用场景重建干预的方式调动积极记忆的场景,降低消极记忆的闪现和影响。场景重建干预可以使她进入考场的情境中,逐渐降低、直至消除强烈的负向情绪体验,随之运用调整呼吸、积极内在对话等方式控制应考状态。同时专注于每一题的解答过程,重在完成,精在检验。想象每道题都是拼图中的一小块,带着完成一幅完整拼图的心态去探寻每个解题条件的相关性,考试状态就会保持到最后一刻。

当然,阿楠的人生困惑不能仅仅通过心理干预就得到彻底解决。对于她来说,高考是一段疲惫而长期的路,更是一段经历困难的路。同时需要老师、父母、朋友的陪伴、鼓励、理解和疏导。阿楠妈妈反馈说今年的高考后看到了她自信的笑容,祝福阿楠能够顺利地通过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