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凌妈妈看起来满脸的焦虑和担忧,还没等刘承洛开口,这位妈妈就急急地拿出手机,给我看高二的女儿阿凌发给她的短信:“昨晚你又来打扰我,痛恨你!”“没有我的允许,不准回家!”“没良心的人,你什么时候能学会关心我?”短短的三条短信,看得我目瞪口呆。
简单交流后得知,这个家庭发生了很多事情。一直以来阿凌跟母亲关系就不融洽,半年前,她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首先的表现是阿凌不能忍受妈妈在客厅看电视,即使音量很小她也能觉察出。后来妈妈只能在房间上上网。几天以后,阿凌还是感觉到这对她产生了明显的干扰。接着,妈妈还惊奇地发现哪怕自己在客厅小声地跟丈夫说话都会引起阿凌强烈的情绪反应,她会立刻从房间冲出来,对着妈妈大喊大叫,言辞激烈。另外,阿凌经常指责妈妈生活堕落,不再像以前一样下班后自己处理家务,而是请保姆照顾一家人的生活。阿凌甚至时常用爸爸怎么会娶你做妻子,这样的言语讥讽母亲。一周以前,阿凌将父母赶出了家,逼他们跟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此后就只接爸爸的电话,跟妈妈断绝了联系。妈妈觉得很委屈,同时对女儿一个人在家生活很是担心。
乍一看,阿凌遭遇的是亲子矛盾,但是仔细了解不难发现,实际上,阿凌拒绝、反抗的仅仅是母亲,她与父亲仍然保持着联系,对父亲也一如既往地接纳、信赖。那阿凌为何对母亲却如此仇恨呢?
原来,阿凌的父母是大学同学,感情一直不错。十来年前,阿凌的父亲辞职下海自己创业,几番打拼后创造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母亲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兢兢业业,现任某单位部门领导。父亲对阿凌采取的是自由式管理,他一直认为孩子应该任其自由发展,所以对女儿的疼爱多于要求;母亲则认定女孩必须依靠自己,要独立、自主,因此对女儿的要求一向严格。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尚不懂事的阿凌从小就更加亲近父亲。加之母亲升职后,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工作中形成的支配型风格也无形中带到了家庭,这更让阿凌觉得母亲盛气凌人,不可靠近。而同时,父亲通过自己的胆识和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让阿凌更加深刻地感觉到了父亲的优秀与卓越,也进一步强化了对父亲的认可和依恋。
阿凌进入了咨询室。这是一个内向、敏感,看起来有些柔弱的女孩。刘承洛首先对她敢于自己独立生活表示了肯定,这让阿凌很吃惊。与她的交流出乎意料的顺利,并很快觉察出了她的求助欲望。阿凌告诉我,实际她也觉得自己过得很辛苦。一方面要承受学习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家庭的紧张关系也给她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
经过简单的引导,阿凌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她承认上初中的时候就觉得妈妈配不上爸爸,也常常忍不住想在将来一定要找一个跟爸爸一样的男生做自己的另一半,甚至还幻想过自己成为父亲的伴侣。这些想法让她对妈妈的评价日益降低,对妈妈的行为更是持批判、挑剔的态度。但每次伤害妈妈以后内心又充满了愧疚,只是下一次遇到类似的状况还是无法控制自己。如此矛盾的心情困扰了她很久。有同学笑过阿凌过于依恋父亲,这让她感到害怕,怀疑自己是不是内心很肮脏。于是做出了让父母离开家、离开自己的决定,以此来割断对父亲的依赖,减少对母亲的仇恨。
刘承洛在潜意识下找到了阿凌的病理性记忆,阿凌上小学5年级时,她本来在那所学校上得好好的,结果妈妈临时工作调动,她就被妈妈安排进了新的学校去了。这件事妈妈没跟阿凌说过,只想着自己也能方便地监督女儿学习。可阿凌觉得妈妈只看重自己的工作,一点都不考虑她的感受。刘承洛对阿凌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重组,帮助她认识到一定程度的依恋父亲并不是肮脏的事情,它只是说明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在心理上依恋父亲的时间比一般人更长一些、程度比一般人更深一些罢了,不需要有罪恶感。但是这种依恋如果不进行处理的话,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人际交往、情绪等,干扰学习和生活,也有可能给自己将来的婚姻和家庭带来负面影响。然后,需要主动作一些努力来改变目前的状况,让自己从这种依恋中走出来。
同时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引导阿凌重新认识、接纳母亲。母亲在教育女儿的时候态度和行为可能有一些强硬,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同时,母亲的职业也不可避免地给她的性格和行为带来了一些影响,应该多给母亲一些理解。平时可以通过多和母亲交流来帮助母亲改进教育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和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能够帮助自己获得重要的心理支持。
记忆重组干预10次后,阿凌顺利返回学校后,阿凌妈妈兴奋地告诉我,女儿已经打电话请他们搬回家了,母女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她可以主动与同学正常、大方地交往,建立了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来自朋友的心理支持会帮助她逐渐脱离对父亲的过度依赖,阿凌也会因此而更加自信、更有安全感。我能感觉到阿凌已经从困境中走出来了,重新返回了正常的人生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