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回避型人格的背后,隐藏着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90 768x513 - 女儿回避型人格的背后,隐藏着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刘承洛从事咨询以来,有个女孩一直牵挂着我的心。

3f00b6ce25864180b990663ef5f87229~tplv tt origin web:gif.jpeg? iz=58558&from=article - 女儿回避型人格的背后,隐藏着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她叫阿彤,大学三年级,开始前来咨询,是因为职业选择的迷惘,想做职业生涯的规划。

阿彤觉得自己已是大三学生了,离毕业越来越近,应该开始考虑职业选择问题了,目前主要的困惑在于她不知道步入社会之后自己能够做什么。

大学之前目标的单一,与即将大学毕业面临选择的多样,这两者间的转变常常使得很多大学生经历着一段选择的迷惘期。

于是,我询问了阿彤她周围同学职业规划方面的情况,借此缓解阿彤的焦虑,但是阿彤并没有因为其他同学也存在这样的困惑,心情有所轻松。

接下来的过程中,刘承洛逐渐发现阿彤对于职业的迷惘源自英语。

目前为止,阿彤的英语四级还没有通过。

在阿彤看来,英语很重要,可她似乎再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这关。

这样一来,阿彤觉得原本就并不优异的自己,如果英语方面再处于劣势,那么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无法立足。

为此阿彤想通过咨询了解,如果她真的放弃了英语,自己还能够做什么。

没有无缘无故地放弃,这深深的挫败感下面一定隐藏着故事。

阿彤:“觉得自己比较悲观,有时候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刘承洛:“乱七八糟的东西具体指什么呢?”

阿彤:“比如会想生活有什么意义,学习有什么意义,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曾经也有想过离开,不过,不会这样做,要是我离开了,爸妈怎么办?”

刘承洛:“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想法呢?”

阿彤:“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

记忆重组的技术,能精准找到情绪问题的根源,挖出那些被日常掩盖的深层心理原因和真实渴望。

这样就能找到疗愈的关键,疏通积压的情绪,重新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刘承洛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彤的病理性记忆,初中毕业时,阿彤由于差了1分,没能考上好的中学,只能在离家比较远的一所高中就读,打算高一下学期再转入好的中学。

高一下学期开学时,阿彤家人通过该高中一个班主任的关系让阿彤就读于该班,但是原学校不放人,阿彤没有编制。

阿彤就读的这所中学经常检查班级的人数,由于阿彤没有编制,每次学校检查时班主任就让阿彤离开教室。

开始离开教室,阿彤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到宿舍玩了。

然而,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被赶出教室的情景后,阿彤实在受不了了,哭着打电话给母亲,要求离开那所高中。

在这期间,家里人也一直努力把阿彤正式转到好的中学,但原学校一直不肯放人。

阿彤不想再留在好的高中,也不想回到原学校。

她的家人想,或许时间长了,原学校就会放人了,因此安排阿彤在一所职业中学读书,而那时候已经接近期末测验了。

阿彤从此在那所职业中学就读,一直到接近高二会考的时候,原学校仍然不肯放人。

最后实在无奈,阿彤又回到原来的高中。

从那以后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阿彤基本上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讲过话,闲的时候就看看书,到现在也基本上回忆不起有关那段日子的任何事情了。

高三分班了,班级里前10名可以自由选择位置,至此阿彤的生活才逐渐恢复平静。

刘承洛脑中浮现着一个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的情景,在不断地挣扎之后,心理能量逐渐流失,她再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慢慢地对这个世界不再抱有太多的希望。

现阶段对于职业的迷惘实则是对整个未来的无力,她们一家曾经这么努力地做一件事情都没有取得成功,那她以后做什么事情才会是成功的呢?

阿彤说话的口吻却一直是淡淡的,似乎不夹杂丝毫情感,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

刘承洛认识到,那段经历对于阿彤来讲打击太大,她承受不起,所以用一种压抑的方式把自己的情感抽离出来。

实际上,阿彤一直没有能够消除转校所造成的创伤。

刘承洛对阿彤进行了病理性记忆的重组,她的情绪慢慢苏醒释放,最后哭了。

这时刘承洛给她一个整理情绪的时间,直到阿彤想说话了。

d7fa83d9b5604a66860a9b5d9953af73~tplv tt origin web:gif.jpeg? iz=58558&from=article - 女儿回避型人格的背后,隐藏着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刘承洛跟阿彤探讨了咨询的目标,是想要解决职业规划的迷惘还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乐观一点。

阿彤回应,想要解决对于职业的迷茫,这个是主要问题。

至于人格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这样,也不急于改变。

但是,在后来的探讨过程中发现,阿彤认为只要解决悲观的问题,其他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职业甚至是英语都是可以解决的。

只有明确知道目标是通过努力一定会实现的,阿彤才会有动力、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比如做数学题,只要按着某一思路做下去就能解,而且可以确保做出的答案就是正确的。

至于那些不知道努力以后是否有结果的目标,阿彤通常会考虑做这件事情有没有意义,当她觉得没有意义的时候,就不会去做。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当她在想自己做某件事情是否有意义时,通常会得到没有意义的答案。

我再一次感受到阿彤的无助,她为了避免失败,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逃避去做事情。

阿彤的人格是属于被动型的,她已经习惯于被动地做出反应。

刘承洛:“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一般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呢?”

阿彤:“我一般会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待着。”

刘承洛:“那些时候,别人有没有注意到你情绪的变化?”

阿彤:“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刘承洛:“当她们注意到你情绪变化时,会做些什么呢?”

阿彤:“安慰我,给我支持。”

刘承洛:“那么,身边人的情绪变化你也都能注意到吗?”

阿彤:“不是的。”

刘承洛:“当身边的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你通常做些什么呢?”

阿彤:“我不太确定自己做的是不是她们想要的,所以不会做什么。当我明确感觉到她们要求什么的时候,我才去做。”

刘承洛告诉阿彤,很多时候,我们心情不好,没有得到安慰、支持,并不是我们不被关心,而是身边的人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心情变化,正如我们往往也没能注意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

当别人给我们安慰的时候,即使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支持,但我们还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的。

同样,当我们给身边人支持的时候,也可能并非她所需要的那种安慰,但是起码让她感到她们一直在我身边,我随时都可以找到她们的支持。

可当我们什么都不做时,她们是感觉不到我们在她身边的。

听完这段分析,阿彤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阿彤觉得这个世界很多方面都太过于现实。

由着这个话题,我们就讨论了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现实。

刘承洛对阿彤说:“可能整个世界看起来很现实,也的确是这样,但是我们可以在身边建造一个温暖的世界。当别人对我真心时,我们是可以感觉到的;同样的,我们对别人好时,别人也会感觉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当然,我们还是可能会遇到难以相处的人,这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来面对。”

阿彤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世界,而不是仅有的方式。

不久之后,在离开咨询室的时候,阿彤和刘承洛的情绪都有些高昂。

临近结束时,刘承洛对阿彤说:“这个世界确实存在着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仅是知道这些事实的存在而已,更要学会接受它们,让它们不会对自己的心情造成更大的影响。”

阿彤兴奋地回应:“我觉得所有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5eb60b26ded340c4a06f9739b4efd7a7~tplv tt origin web:gif.jpeg? iz=58558&from=article - 女儿回避型人格的背后,隐藏着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刘承洛希望她能够带着咨询时获得的力量,慢慢走出高中时的创伤,开心而自信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