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锦自觉学习压力过大,在征得了父母和班主任老师的同意后,放弃了期中测验,在家调整。

一周过去了,阿锦重返校园当日晚自习时,就因肚子疼,回到了家,并再次向父母提出,继续休学调整一周,正好连着后面一周的“五一”长假,两周后,再恢复正常的校园生活。
这可急坏了她的父母,一是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二是怕她会这样一直赖下去。
于是,夫妻俩陪同女儿来到学校,找到了班主任。
班主任与之苦口婆心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能够说服她改变主意。
阿锦的父母在网上预约后,就把她带到了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咨询室。
阿锦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刘承洛的面前。
她衣着朴素、简洁,随意地梳着一个独角辫,没有任何的装饰。
看得出,这是一位有着自己想法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喜欢在穿着打扮上多花精力,比较容易得到老师的认可。
难怪在她来之前,父母告诉我,她是一位好学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刚坐下,阿锦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小就对自己比较严格,学习也十分努力、自觉。初中毕业考进学校的外语班后,我给自己定下了比较高的目标,想尽力多学习一些知识,为将来找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我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以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后,我还要抽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看书。为了不影响同学们的休息,我常常在走廊里看。有的同学甚至对我说,你为什么就不能抽出五分钟的时间和我们聊聊天?”
刘承洛一方面为她对自己如此“苛刻”感到惊讶,另一方面又不禁为她担忧,橡皮筋一直紧绷着,随时都会有断掉的危险。
刘承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你对自己的学业有较高的要求,也很有意志力。能够如此刻苦,这在这所没有升学压力的职业学校里,是不多见的。但也不能因此把自己弄得如此紧张,没有一刻的放松。天长日久,是要出问题的。”
她沉思了片刻,解释道:“那倒不是,我就是要把自己的学习搞得很好,其实在这所学校,如果只是达到课堂上的要求,学习的压力是不算大的,但我觉得自己将来面对的是激烈的社会竞争,所以准备得一定要很充分,各种证书都要考,要学有所长。我的父母为了我,那么辛苦,我要报答他们。”
不算富裕的家境,让这个孩子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早早就确立了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
“可你现在这样不上学,不是会耽误很多的课吗?”见她不作声,我又问道:“你父母是不是很着急?”
“是的,他们是很着急,已经带我去机构检查了。”
她的话语里透露出无奈,一种无法沟通的无奈。
看来,这样的说法固然没有错,但过于笼统,没能解掉她心里的疙瘩,使她摆脱继续休学的想法。
刘承洛必须另辟蹊径,才能找出其真正原因。
刘承洛试探地问道:“和同学之间闹矛盾啦?”
“没有,都挺好的。这次我到学校来,去看了同学,还带了一些零食给她们,班上有几个同学家里比较困难。”
“是不是有了特别要好的男生朋友?”
“那倒也没有。”她回答得很轻松。
“老师对你也很好,外语老师应该更喜欢你。”
阿锦迟疑了一下,肯定道:“是的,老师们对我很好。”
“那你究竟为什么不愿到学校来上学呢?”我不禁感到有些奇怪。阿锦又不开口了,不知是被我的真诚感动,还是憋不住了,她突然说出了一句令我吃惊的话:“我恨这所学校!”
“你那么喜欢学习,成绩也不错,和老师、同学关系融洽,怎么会恨学校呢?”
“我觉得有的老师比较虚伪,我不喜欢。”
“老师的虚伪有哪些表现呢?”
“某老师上课有时不认真,就叫我们自己看书,还把我提出来,经常说,你们看看阿锦怎么就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我讨厌她这样做,我不想成为同学们的榜样,我觉得压力很大。”

联系她前面所言,这一番话的潜台词是,自己取得的成绩是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该成为老师工作不够尽心、推卸责任的借口和挡箭牌,更不想因此承受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所带来的压力。这样的想法与老师交流确实有点困难,但一直憋在心里,而且还要每天面对,不断强化,逐渐就可能成为她逃避校园学习生活的直接原因。
“那你有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与他们交流一下。”
“我也恨他们,看我请假回家,他们就说,不要在学习上那么要强,在班上哪怕是考倒数,也没有关系,你还是我们的好女儿,我真气死了。”
父母亲想当然地劝说,不仅没能给她安慰,反而加重了她心中的不满,适得其反。
记忆重组干预,能重组潜意识里创伤记忆的走向和发泄口。
还能重新设定原始记忆里的行为模式,把被动忍受变成主动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把情绪释放出来,又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阿锦胸口那块像石头似的憋闷,明显减轻了好多。
现在喘气,从来没这么深长、这么顺畅过。
刘承洛和阿锦的父母进行了家庭指导,他们满脸的焦急、不安。
“孩子不想来上学,你们一定是很着急的。”我表示理解。
“是的,我们生活得很不容易,每天都很辛苦,还不是为了这个孩子。她要是万一有个什么,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女儿是他们生活的希望,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刘承洛劝慰道:“阿锦还是比较要好、懂事的,学习努力,也知道你们为了她付出了很多,想着将来要报答你们。”
两位家长的表情缓和下来,表示同感,一致认为这是个在学习上从来不让大人操心的孩子。
“这次她不愿到学校,你有没有问问她是什么原因?”
“问的,问不出来,她就是不说。”
“通过刚才我与她的交谈,了解到,她不愿意到学校的原因是,感到常被老师表扬而成为同学的楷模的压力太大。你们毫无要求地安慰、劝说,让从小就争强好胜的她,心里充满了委屈,甚至是愤怒。她觉得父母看轻了她,当然更谈不上理解,心里的疙瘩也无法解开。”
两位家长一面听着,一面点头。
不久之后,在离开咨询室的时候,阿锦整个人变得轻松起来,她自己提出,到学校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

看到这样的变化,刘承洛的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