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咨询室进来了一个双手都是划痕的女孩阿黎,整张脸是痛苦的。

刘承洛咨询过这么多学生,还没碰到过像今天这么特殊的人物。
她径直走进咨询室,坐在沙发上,脸上的表情显得很疲倦,什么都没说,刘承洛陪她静静地坐了一会儿。
有的时候什么都不说,就是好的咨询方法。
她不需要你的建议与分析,只想片刻的宁静,净化她的心灵,不是吗?
刘承洛不自觉地先看她的手,她也察觉到了我的紧张,脸上难得露出一丝微笑,“刘老师,今天我没咬手指。”
刘承洛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阿黎吐露了压抑心底多年的秘密,长期以来她的情绪一直处于抑郁状态,严重时有自伤倾向,抓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手指,直至双手都是划痕。
阿黎问刘承洛是不是一种心理不正常。
刘承洛委婉地告诉她,“你可能心里很多东西让你感到很压抑,很痛苦,想把它发泄出来但又发泄不了,于是采取了伤害自己肢体的行为,以求解脱,对吗?”
她痛苦地点了点头。
刘承洛向她坐的方向倾着身子,静静听她诉说,在适当的时候用简短的重复或回应鼓励她宣泄,这是她三年多来累积的情绪。
这时她需要的就是倾听者,让她的感情自主地发泄,起到心理净化的作用。
在她的叙述中,问题渐渐浮出了水面。

从初一下半学期到初三,大概一年多时间阿黎都住在奶奶家里。
奶奶对姐姐较为偏爱,而对她,就很挑剔,甚至多方刁难。
对此她很伤心,也很生气。
不过父母对她倒是比较好,也知道她受到奶奶的不公正对待,但他们让她要忍耐,因为奶奶是老人,于是她长期忍耐。
从初一到初三上半学期,一直是同一位班主任。
该班主任在无任何理由下,常对学生进行体罚。
班主任对她虽无任何体罚行为,但班主任对她较为严厉,甚至有些偏见。
因此她在学校生活感到很压抑,但又深感无奈。
初三下半学期,她身体出了问题。
父母后来也知道了班主任的情况,让她退学。
阿黎与同学交往不多,初中两年多时间里只与一女生关系较好,受此同学影响较大,该女生早熟,行为较为孤僻,与人交往不多。
看来,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是阿黎形成自卑心理和抑郁人格的关键所在,从而导致其情绪长期处于郁闷状态。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刘承洛对她自卑倾向进行引导,让其明白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去发挥挖掘自己的优势。
阿黎抓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手指,其实是对外在环境的反抗,也是对自我无力反抗的惩罚。
奶奶的不公正对待,班主任的心存偏见,她的心里有太多的不满,但是父母却要求她一再地忍耐,虽然后来她转学了,但伤害已烙在心底,加上平时跟同学缺少交往,好朋友又是行为较为孤僻的,因此她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宣泄心底的痛苦。
内心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封闭,压抑久了,太痛苦了,采取了自伤的方式,从中她却体验到了别样的感觉。
以后,碰到不开心,就自伤。听了我的解释,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刘老师,那我该怎么办呢?”她迫不及待地向我讨要方法了。
刘承洛对阿黎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憋了几年的泪水终于流出来了。
在阿黎走出咨询室时,她告诉刘承洛,“我感到似乎有什么东西被卸掉,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的感觉。”
咨询结束后,阿黎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她的自伤行为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情绪也有了改善,能静下心来学习。

刘承洛告诉她要改正人格上的负面倾向,是长期而又艰苦的,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