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的一天,阿灵是一名初二年级的女生,很聪明,但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

父母分析原因,很可能是她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又是数学特长生,优越感很强。
可到了现在这所好的初中,班级里高手如林,显不出她,她又比较内向,和同学交往少,因而产生失落感,对学业没有热情和兴趣。
父母已经和她谈了几次,可并不见效。
校内分层次教学就要开始了,她看起来并不着急,父母希望刘承洛能帮助到她。
父母说已征询过她的意见了,她愿意来。
愿意来就意味着她有主动寻求帮助的动机,这是干预成功的前提。我期待着她的到来。
星期三下午约好的时间刚到,一位带着羞怯笑容的女孩走进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咨询室。
刘承洛热情地把她让进来,问:“想谈谈什么?”
她沉默了一会儿,并没有说学业的事。
“我好像恋爱了。”短暂的沉默后,她说出了心中的秘密,脸颊又绯红起来。
“喜欢一个什么样的人?”刘承洛平静地问。
“是我的好朋友,是个女生。”她特意强调,似乎要引起我的注意。
“是位女生。”刘承洛重复说,没有显出惊讶,但我心中疑惑。
刘承洛又问:“你有多喜欢她?”
“上课,在家里,我经常想起她,一想起她,我就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她是我生活的希望,我可以为她做任何事情。”她表情变得严肃。
刘承洛意识到我有必要帮这个女孩,理清她对好朋友的感情。
刘承洛接着她的话问:“想她的时候,想些什么?”
“我经常想我俩在一起的事。我还会把她想象成恋爱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我喜欢听音乐,我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想象我和她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浪漫。我这样听音乐,听一天,都不烦。”她娓娓叙述着。
“和她有身体的接触吗?”刘承洛婉转地问。
她很信赖刘承洛,直率地说:“有一次,我帮她忙,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她一边谢我,一边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一下子脸红心跳的,感觉就像小说上写的那样。”
她又不解地说:“还有,上游泳课的时候,我可以在别的女生面前换衣服,可在她面前,我就不行,特别不好意思。”
“她也和你一样的感觉吗?”我有必要了解那个女孩的情况。
“不一样。她不知道我想的这些,我没告诉她。她叫阿苏,活泼开朗,和谁都有说有笑的,我就受不了她这点。”她说。
“能举个近来的例子吗?”刘承洛想更细致地了解实情,以确定咨询的方向。
“早晨到学校我看见她和一个同学在操场跑步,说说笑笑的,我就特别生气。我一上午都不理她,不和她说话。不过,这没什么,我经常会这样,我们俩心里都知道,过一段时间,自然就好了。”她叙述的时候,很平静,带着笑意。
“那你不和别的同学交往,有说有笑吗?”我想了解她的人际交往情况。
她摇摇头。
“喜欢和你父母聊天吗?”刘承洛需要了解她的家庭情况。
“我爸爸工作忙,也不爱说话,我妈妈爱说,可我不爱听她说。”她又笑了。
阿灵上初中后,学业优势的丧失,内向、腼腆的人格使她只有一个好朋友阿苏。
好朋友阿苏的交往使她忘记了学业上的失落,驱赶了她的孤寂,增添了她生活的快乐,阿苏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渴望友情同时,对爱情充满了幻想。
自我封闭的交往圈子,使她很难了解男生和被男生关注的情况。
于是爱幻想的她不自觉地,将阿苏想象成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在现实中满足她对男生交往的需求。
刘承洛耐心地听她倾诉,等待着她说出来咨询的意图,寻找着引导她走出感情错位的机会。
正在刘承洛思考时,她笑吟吟地询问:“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她的问题很模糊,刘承洛想知道她内心是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刘承洛和蔼地问:“你觉得你哪些方面像有心理问题的人?”
她低下了头,过了一会儿,又抬起头,说:“阿苏是女的,我不敢在她面前换衣服。”又停顿了一下说:“这是为什么?”
她说出了阿苏是女的,她对阿苏有着一些不该有的感觉,这就足够了。
刘承洛不再追问更深,刘承洛不想让她这种感情上的扭曲,在记忆里成为糟糕的回忆。

“你来例假了吗?”刘承洛问。她点点头。
“例假的开始就标志青春期的开始。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既渴望友情,又萌发出对男生的爱恋。在自己喜爱的男生面前,女孩常表现出害羞、脸红心跳,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体。你交往面窄,和男生接触得少,但想象力丰富,脑子里有那么多的爱情故事,爱幻想,你把你喜欢的阿苏想象成恋爱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你喜欢的男孩,自然你就在她面前羞涩,不敢在她面前换衣服。”我希望我能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说清楚。
“哦。”她似有所悟地答应。
“你是个秀气文静的女孩,等你长大了,一定会有美好浪漫的爱情。”刘承洛不想击碎她对爱情的憧憬。
她笑着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刘承洛提醒她说:“你珍惜和阿苏的友情,把你们的友情看得比生命都重,令人尊敬,但阿苏和别的同学来往,你就生气、嫉妒,这实际上是束缚了阿苏交往的自主,这不是真正的友谊。时间长了,尤其当阿苏意识到这点,你们的友谊就难长久。你应当像阿苏一样有更多的朋友,那样,你会更快乐,阿苏和别的同学来望你也不会生气,你们的友情也才会更无私、更美好。”
刘承洛认为她打开自己,感受到和他人交往的快乐才是解开她心结的关键。
刘承洛又追问她:“你班里有没有很喜欢与人交往,又很快乐的同学?”
“阿苏就是这样。”她立即回答。她以阿苏为例,显然她潜意识里喜欢这样的人。
“只要你想做,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主动与人交往的人。”刘承洛鼓励她说。
她点点头,若有所思。
刘承洛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她感觉很新奇、很有趣。刘承洛又提醒她注意,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下了决心还需要耐心。
她显得很高兴。
接着刘承洛又和她探讨了当别人误会或者错怪自己时怎么办。
刘承洛总结说:“用到交往上,例如被误解,被错怪就害怕了,不敢再与人交往,不信任别人,封闭自己。如果那样,最后吃亏的是自己。交往上出现了问题,要动脑子想办法去化解。化解不开也不要伤心,因为有时候你有诚心,她无诚意那不是你的错,不要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自己难过。”
她信服地答应着。
在干预即将结束的时候,在约好的时间,她如约而来,兴匆匆地告诉我:“刘老师,我好了”,说话的神情里少了羞怯,多了些大方和快乐。
在刘承洛的追问下,她告诉了我她的情况。
她说她已不再把阿苏想象成恋爱故事中的人了,她觉得上课,回家做作业自己都能认真听和做。
只是体育游泳课上还是不好意思在阿苏面前换衣服。
她还告诉了阿苏她以前对阿苏的感觉错位,阿苏非常吃惊,开玩笑说:“我还是愿意做女孩子。”
阿苏也鼓励她多和人交往。她和座位周围的同学相处得很好,开始有说有笑了。
刘承洛在心里惊异她的转变这么快,不知是刘承洛的方法好,还是她自我心理修复调节功能强,也许二者兼而有之。
“能告诉我这星期你交往中有趣的事吗?”刘承洛想知道她是否真的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昨天自习课班里挺乱的,班主任突然进屋,大吼一声,把嘴闭上。我们吓坏了,教室里很安静,可班主任并没有继续发火,脸涨得通红,用低沉的声音说,以后注意了,自习课要保持安静。放学铃响的时候,我和同桌说话。我们座位前边的那个同学听见了,就回过头,学班主任的样子,说注意了,要保持安静。学得特别像,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她开心地说。
“还有吗?”刘承洛想了解得更多。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但我挺喜欢小提琴曲。前两天是我的生日。我妈妈送了我一把小提琴。”她说。
刘承洛想让她更多地谈谈她的父母,体验到父母对她的爱,于是刘承洛问:“你这么擅长音乐,是遗传还是后天培养的?”
“我妈妈说我从小就乐感好。我妈妈怀我的时候,她就播放一些名曲。我妈妈一放音乐,我就在她肚子里用脚踹她,那她也放。”她笑眯眯地说。
看着她透露出阳光般的笑脸,刘承洛感慨青少年头顶的乌云看起来很重,但只要有有心人帮助散开却会很快。
为了增强她的信心,避免问题反复,刘承洛赞叹她能如此快地实现转变,鼓励她继续努力。
我们又在形象的憧憬描述中,帮助她确定了今后学业交往的目标,并制定计划。

阿灵显得有些兴奋,刘承洛为她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