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彤是一名高一年级的女生,因恐惧与人交往前来咨询。

她自幼身体健康,但进入高中后害怕与人交流,怕别人看见自己,与人讲话时紧张,不敢与别人的目光对视,全身发抖。
阿彤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奇怪的人,害怕与男生交往。
阿彤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时才不紧张。
只要老师看向学生,就不敢朝老师方向看。
她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很难理解。
由于这些问题,她很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
她曾力图克服这个怪问题,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不大。
阿彤:但是我并不明确我要改变的具体理念是什么?我希望您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老实说,我很茫然。
阿彤:我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方式,我想快乐地生活。
刘承洛:你说得不错,但是有点太大了,我们能缩小一下范围吗?如何会让你快乐,你要怎么做?
阿彤说了自己害怕交往的生活史,父母很古板、传统,经常告诫不许和男孩子来往。
初中时,阿彤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
她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很多。
阿彤在高中时,有男生明确表示喜欢她,但都因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

刘承洛向她解释,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不要与男孩子来往错误认知的影响,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进一步发展为不敢和男生交往,逐渐发展到不敢与人交往,出现内容泛化。
刘承洛告诉她,首先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生交往的道德意识,使她的人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其次,现在处于青春期阶段,一方面有着与男生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已经内化了有关男生交往的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想法。
阿彤:我确实一直认为与男生交往是羞耻的,原来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阿彤:原来错误的认识就是导致我回避社会交往、与人交往紧张的根源。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帮助阿彤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达到能够自如地进行人际交往,并逐渐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刘承洛:你和你的朋友交流过吗?
阿彤:可能我在她们面前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
刘承洛:别人其实不会时刻关注和对你评头论足。
刘承洛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彤的病理性记忆,上小学时,她有次放学回家晚了,父亲以为在外和男生玩耍,就不分青红皂白打了她一耳光,瞬间脸上疼得像火烧似的,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怕。
刘承洛对阿彤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恐惧的情绪下降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彤的情绪状态改善和稳定很多,害怕男生的情况也很久没有发生了。
阿彤告诉刘承洛,其实她以前就是怕和男生交流,觉得羞耻,现在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在班级和男生交流时,紧张和焦虑状态基本消失,自我感觉心理状态比较稳定,正逐步扩大与人交往的范围。

半年后的回访,阿彤已没有原来不自然的表现,可以和别人随心所欲交流,主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学习中讨论问题自己敢发言了,干预效果得到很好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