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个边缘型人格的孩子走出来?我是这样开始的

202308260740031 768x512 - 如何让一个边缘型人格的孩子走出来?我是这样开始的

阿月妈妈带着阿月满脸焦虑地来到中心,情绪激动地捋起她的衣袖,指着她裸露在外的胳膊,对刘承洛说:“刘老师,你快看,阿月这是怎么回事?”阿月妈妈的脸上除了焦虑,还有异于常人的憔悴,隔着空气都能感受到她的身心疲惫。

 

 

刘承洛顺着阿月妈妈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见这个叫阿月的女孩白皙的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像是被拧的。刘承洛禁不住有些气愤:“是谁这样对你?”阿月低垂着头不作声。

 

 

阿月妈妈有些生气地说:“是她自己!您看这还有呢。”说着她抬手撩起阿月的头发,裸露之处一个鼓起的大包清晰可见。

 

 

“她经常这样做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举动的?”刘承洛问。

 

 

 

“第一次发现她的自伤是在两个月前。”阿月妈妈边说边哽咽起来,气息断断续续,“那天,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我敲了半天门,她才给我打开,我一看,她眼睛红红的,好像刚刚哭过。然后我就看到她的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有好几条抓伤,我急忙问她怎么了。她烦躁地说没什么,边说还边顺手在脸上挠了一下,结果又一道伤出现了。”听着阿月妈妈的描述,我初步断定阿月的这种自伤行为与她的人格有关。

 

一般情况下,有自伤行为的人大多具有边缘人格特征,比如性格内向、倔强、古怪、情感压抑、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等。当这些负面情绪积聚日久,来访者又不善于发泄,就极易产生自伤行为。来访者常以伤害自己的身体作为发泄的方式,在痛苦中感受压抑发泄后的轻松。

 

 

可是阿月的性格向来如此,为什么以前没有自伤行为发生,而却在两个月前才发现有自伤行为呢?刘承洛想这肯定与近期发生的应激事件有直接的关系。病理性记忆是一种潜在的隐患,而应激事件则是一种导火索,因此一个人产生自伤行为,一般是自身人格特点和近期生活事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此时阿月显出烦躁不安的表情,几次抬手看表,流露出要离开的念头。我决定直接与她交谈。

阿月妈妈不放心地关上门在外边等着。我微笑着问阿月家里都有什么人,父母都是干什么的?我本想以此为突破口,从轻松的话题入手,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然后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没想到一提到她的家人,阿月的情绪变化非常大,我意识到事情一定与她的家人有关。于是刘承洛将谈话的重心放在了这一方面。

 

 

 

在刘承洛的再三启发下,阿月告诉我,她有当医生的父母,还有一个妹妹。谈起她的父母,阿月言语很流畅,可问起她的妹妹,阿月突然变得沉默。我不知这种沉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结。突然,阿月狠狠地在自己的胳膊上掐了一下,一个紫印瞬间突起。目睹了阿月的自伤,刘承洛的心里生出几许怜惜。

 

 

“你的妹妹伤害了你,是吗?”刘承洛轻柔地问低垂着头的阿月,却见大颗大颗的泪顺着她的脸颊往下淌,刘承洛急忙递过去一张纸巾。阿月放声大哭起来。

 

“您能救救我吗?我是一个可耻的人。”随着这一声哭诉,阿月打开了她紧闭的心扉;

 

“我的妹妹去世了,她是我害的。她比我小两岁,从小长得比我漂亮,人也比我聪明,能说会道,走到哪儿人们都喜欢她不喜欢我,就连我的父母也把更多的爱给了她而忽视我。爸爸妈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妹妹小,你让着她一点。因此,好吃的妹妹得到的比我多,好玩的妹妹玩够了才能给我。妹妹哭了,妈妈埋怨我没有照顾好妹妹;妹妹欺负我了,爸爸总是轻描淡写地叫我别跟妹妹计较。”

 

“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中学,聪明的妹妹总是比我的成绩好,于是在学校她也是比我受欢迎。加上我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所以我总是像一个丑小鸭一样被人们冷落,而妹妹就如小公主一样,处处被人娇宠。高考时我落榜了,父母很失望。他们原本希望我和妹妹都能考上大学,将来做一个白衣天使,而我叫他们的期望落空了。我上了一个普通中专,读护理专业。而妹妹一举考上了名牌大学,实现了父母的心愿,爸爸妈妈更加宠爱她了。”

 

刘承洛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月的病理性记忆,父母在一家高档的酒店包了一桌酒宴,邀请了亲朋好友以示庆祝。那天妹妹是酒宴的主角,大家几乎把世上所有的祝福都送给了她,却没有一个人对阿月说句什么,甚至连笑容都吝于给她。阿月一口气在心里骂了妹妹一个星期,每天都要说上一句,她离开了吧。这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习惯,每天不说这么一句,似乎就少点什么。她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我的想法会真的实现。那一天阿月正在上课,突然妈妈打电话来让她赶到机构,说妹妹被车撞了。等她赶去时,妹妹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刘承洛终于明白了阿月自伤的心理根源,从小妹妹的优越给她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在一种极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成长的她,形成了内向、压抑、忧郁的人格。而在心里极度不平衡时,她选择了在骂妹妹的快意中寻求发泄,结果这个行为给她带来更大的病理性记忆。由于对妹妹突然去世这件事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巨大的自责心理作用下,阿月出现了病理性记忆,带着沉重的罪责感,她选择了自伤的方式来惩罚自己。要使阿月摆脱自伤,首先要通过记忆重组干预改变她对妹妹去世这件事的扭曲认知,然后教会她合理地发泄压抑情感的方式。

 

 

“阿月,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毕竟妹妹走了,这对你的打击太大了。但我想告诉你,亲人去世是痛苦的,但过于自责实在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虽然你妹妹的存在,对你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虽然在极度的心理扭曲时,你骂了你的妹妹,但毕竟妹妹是你的亲人,在内心深处你从未真正希望妹妹离开。我能够理解你是在怎样的一种心境下骂你的妹妹,严格讲,那不是在希望妹妹离开,而是在发泄你的消极情绪。”

 

 

之后,刘承洛发现阿月的眼睛里出现了光亮,我知道这番话触动到了她,她的自责心理会相应减轻。我继续提醒她,“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情绪调节,不要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想这件事,要学会倾诉内心压抑的情感,在倾诉中排解、化解积聚在心中的自责情绪。如果在妹妹给你造成压力之初,你就能有意识地排解,找父母和亲近的人倾诉这种不平衡心理,你就不会在极度的压抑中使心理扭曲。今后,你要及时与父母沟通。我想,你坦诚地将自己内心所想告诉父母,他们不仅不会认为是你伤害了妹妹,相反他们会给予你亲人最贴心的安慰,这对于你战胜自伤、走出心理阴影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无论发生任何变化都会深爱你的人!”阿月听后哇哇地大哭了起来,她终于开始把沉积已久的情绪宣泄了出来。

 

 

 

一个人一生当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伤痛,豁达的人总是随时忘记岁月留下的伤痕,淡忘人生的沧桑,把人生看得清明、平淡。我们每个人,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样的伤痛,记住,不要自己伤害自己。躯体的伤痛无法从根本上祛除心灵的阴影,要解除心灵的困惑还是要靠科学的心理干预。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月顺利地返回了学校,对妹妹的去世她的内心充满了不舍和遗憾,之前扭曲的想法已经慢慢地消失了。当她离开中心的时候,刘承洛对她说,“在我们的一生中,外界加到我们身上的负荷已经够多了,希望你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自己多爱自己一点,为自己解压。”阿月望着我,微微一笑,眼里有一种光在闪耀,如释重负地舒了口气。望着阿月在妈妈的陪同下远去的身影,我想,她会懂得珍惜自己的,因为她仍然拥有来自父母的浓浓关爱。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