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提高注意力!如果您的孩子出现重度抑郁

20220209185043 768x511 - 父母需要提高注意力!如果您的孩子出现重度抑郁

抑郁来访者虽经两种或以上抗抑郁服用仍然无效,被认为是重度抑郁。阿媚被欺负后再无任何可以使之欢笑的事,永远与苦痛为伍,记忆减退、顽固失眠,不愿见人,特别是好像所有同学都对自己有威胁,曾到多家机构就诊,使用抗抑郁服用,但效果甚微。

 

阿昭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很好,却高考失利,昔日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都进入理想的高校,而自己却痛失金榜题名的机会,因此再无斗志,郁郁寡欢,终日卧床,睡眠颠倒,乏力,头痛,几年的抗抑郁服用,情况仍无回转。

 

阿旺在小学时曾被欺辱,家人觉得是小事并未在意,班主任也未引起重视,幼小心灵既恨又痛。到了初中、高中仍对所有人都戒备,无法融入同学中,却抱怨自己被孤立,总是无端生气、脸色阴沉,动不动就划伤自己的手臂。家长带其先后到几家机构求治,吃了多种抗抑郁服用、情绪稳定剂都效果欠佳。

 

来到刘承洛记忆重组官网中心进行心理干预的这类来访者共同特点是既往多年前遭受过严重病理性记忆,许多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其后果很难恢复,结局无法接受也难以放下,其内心总是留下难以驱散的病理性记忆,所以对类似事件极其敏感,有些来访者不细问连其自己都忘记了最初事情发生前的情况,但是其某些突出行为都提示这方面可能有病理性记忆。出现重度抑郁的原因较多,但主要原因与来访者在创伤后留下难以驱散的病理性记忆有关。

 

 

为何这些事件会在一些人心理上留下难以驱散的病理性记忆呢?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又具有什么魔力呢?

 

并非所有遇到上述事件的人都肯定会在心里留下难以去除的病理性记忆和棘手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的创伤带来的病理性记忆也会慢慢淡化。而一些容易过度追求完美,对负性信息极易引起关注的人,往往在某些特殊事件发生的背景下,容易产生某种错误观念,因此越来越关注此事件或其引起的后果,越是这样,就越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加重身体不适症状的程度。

 

刘承洛发现不同的人遇到不同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思想矛盾,为此感到痛苦,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随之产生的后果非常排斥却无能为力,于是就更加引起关注,总是想,要是当时这样或那样就好了,注意力无法从这件事上离开,这种情况下往往不能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也难进行正常人际交往。

 

经过深入研究,把在边缘型人格背景下形成的思想矛盾、注意固着、身体社会功能低下的状态都纳入称为病理性记忆潜意识失调。服用干预、心理咨询往往对这种状态难有明显效果。但多数心理咨询师尚未对病理性记忆潜意识失调予以足够重视,对它与负性情绪、躯体不适症状等的关联性尚不太清楚。来访者本人也不知它的存在,久而久之它就像影子一样时隐时现。与病理性记忆关联的心理障碍往往久治难愈。来访者即使进行大量各种服用干预也不能如愿康复,若停止服用干预则情况更易恶化,使来访者和家庭都陷入深深的苦痛之中。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但世上很多事一旦发生就既成事实而无法改变了,即使再难接受、极端排斥,也无任何作用。心理干预的重点目标应该放在来访者感到痛苦的表现上,要关注到来访者在以往生活事件中留下的病理性记忆,这些病理性记忆往往是心理或身体痛苦表现的重要影响根源,只要一联想到相关往事,其表现就会加重。又控制不住去联想或关注,无法控制关联事件的再度出现,那么很多人就会出现对特殊事件、语言、场景、人物的敏感现象。

 

比如上面提到的高考失利的阿昭,对生活中谁要是提到复读高考之类的话时就情绪暴躁,行为冲动。阿旺对别人的态度极端敏感,别人说话声音高了点、眼神好像不友好了、话语中有批评的语气等都会成为其暴怒的导火索,错误解读别人的态度,对人际关系影响极大,导致周围人不愿与其交往,使其感到越来越被孤立,负性情绪难以康复。这种过敏的现象在许多重度心理障碍中都可以看到。

 

有一来访者阿荷小学时被起外号叫母鸡,此后就对鸡这个词极其敏感,几乎周围熟悉的人在她面前不敢提鸡字,否则她就会发脾气,使大家不欢而散。可是以后逐渐发展到与鸡有谐音的字出现也会引起她生气,气得直抖,如说到基本、技能、技术等词也会引起她情绪激动、发火,不了解她的人对此感到莫名其妙。有病理性记忆的人往往用躲避某些场面、人物、词句等方式来避免引起情绪的波动,及其带来的痛苦,或者通过发脾气来发泄心中郁闷,可是这样也无法驱赶病理性记忆,反而更加强化了它,使其表现更加严重。

 

而反复的安慰、告诉来访者转移注意力、心理咨询等方法都不能彻底改善注意固着在那些负性事件的状态,常规方法很难切断精神交互作用和改变思想矛盾,病理性记忆就难以驱散,来访者负性情绪和身体不适主诉、各种痛苦也较难改善。怎样可以消除病理性记忆,从而改善以往的痛苦表现呢?

 

首先是发现病理性记忆,明确在心理障碍发生之初的应激事件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搞清楚想要康复的心理障碍和痛苦,通过进行记忆重组干预,能够切断注意与事件或者与负性情绪、身体症状之间的精神交互作用,有利于减少表现被强化,那么以往难治表现的严重程度就会逐渐减轻,干预效果就容易出现,思想矛盾自然就会有所改善。病理性记忆潜意识失调程度就越容易减轻,生活、工作、学习状态也会有所改善,身体社会功能有所提高,以往心理方面时隐时现的病理性记忆就会逐渐淡化、消失,形成良性循环,康复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因为这类来访者受病理性记忆影响的时间较长,所以康复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的。在康复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类负性事件,就容易不由自主地关注到那些负性事件,产生不好的联想和感觉,使自己气馁,甚至重蹈覆辙。此时要想跨过这个坎,需要心理干预师、来访者、家长的全面配合。我们一般会对家长进行家庭指导,重塑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帮助来访者获得家庭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每个康复的孩子背后都站着有智慧和善于自省的父母。我们也曾见在很多地方浅尝而从未长期坚持的家长,再次温馨提醒,心理干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后的坚持才能换来拨云见日,比起四处求医却每次都无功而返,这样做其实是通往心理康健的捷径。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