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虹心情低落无法进行学业,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出门已经一段时间了。阿虹的父母本来以为孩子休整一段时间,就可以恢复正常去上学,但他们发现事情并没有朝他们想象的方向去发展,阿虹似乎越来越适应这种躺平的状态。只要不提上学,阿虹就可以和他们安然相处,一旦提起上学的事情,女儿情绪就会非常激动,有时候暴跳如雷,有时候低头抽泣,反正最终就是一个结果,阿虹依然继续待在她自己的房间。
阿虹的父母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也明白以他们的能力是很难令阿虹出现改变,于是在刘承洛记忆重组官网预约了时间,便带着阿虹来到中心。
阿虹起初对于面诊还是有一些抵触的,后来随着沟通的深入,她开始打开心扉,向我诉说她的烦恼:“我与阿雯从初中起一直是好朋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写作业,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可不知为什么,她最近总是躲着我,有时我找她,她不得不理我的时候,也显得很不情愿。”
“你记得,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躲着你、不理你的吗?”刘承洛问道。
阿虹低头想了想说:“好像是上个月考试后吧。”
“能告诉我那次考试你们俩的成绩吗?”刘承洛又问。
“那次阿雯在班里的排名下滑了很多,一直成绩优秀的她却排到我的后面。当时她就哭了,还把成绩单揉成一团,扔在了地上。我上前安慰她,她却一把推开我,气冲冲地离开了。”说到这里,阿虹显得很是委屈。
“后来呢?”刘承洛接着问。
“后来我很少看到阿雯高兴,她不再像从前那样爱说爱笑了。看到她心情不好,我就经常主动地去找她聊天,安慰她,主动给她讲题,还把笔记本借给她看。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越是对她好,她就越是躲着我,对我更加反感。”阿虹诉说着。
“阿雯怎么躲着你,能说得具体点吗?”刘承洛又问。
“比如,我给她讲题,她说自己会。我把笔记本给她看,她说不需要。我邀她到办公室问题,她说老师喜欢你,你自己去就行了。我约她一起回家,她说约了别人。刘老师,她为什么这样对我?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吗?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呀。”倍感委屈的阿虹忍不住哭了起来。
看得出来,阿虹很在乎与阿雯的友情,但她并未意识到自己在与阿雯的交往中,将阿雯置于劣势的位置,而使对方感到伤害。为了不使阿虹的纯真和善良受到打击,刘承洛没有直接指出她的错误,只是试探地对她说:“你没有做错什么,不过你可能忽略了一些细节。”听我这样说,阿虹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刘承洛。
“阿雯的成绩以往比你好,能告诉我,当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刘承洛想通过问题方式,启发阿虹领悟。“那时,我觉得自己不如她,虽然我们是好朋友,但基本不和她谈论与学习有关的话题,尤其在学校里。”“那么你想想,这次阿雯的排名突然落到你的后面,她心里会是怎样一种滋味?”刘承洛想用这个问题引发阿虹的思考。
刘承洛接着问:“假如有两个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另一个与你差不多,你更希望选谁作为自己的伙伴呢?”“跟我差不多的呗。”阿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为什么?”我追问道。
“至少我不会显得比她差呀!”阿虹笑着回答,好像明白了什么。
刘承洛进一步问:“假如你被安排与能力强者在一个小组,你希望她怎样对待你?”“希望她不要让别人觉得我比她差,希望她不要在我面前指手画脚,希望她也给我一些表现的机会。”阿虹停下来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有些羞涩地对我说:“刘老师,我明白了。可能是我的行为无意中伤害了阿雯的自尊心,让她觉得有些自卑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自卑。正是这个原因,人们一般都愿意与各方面能力、条件与自己相仿的人交往,这样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弱小,不用担心被人看不起。
“你说得对,看来你很善解人意。”刘承洛继续引导:“一般来说,有自卑感的人,最怕自己的弱点被别人知道。而你经常在教室里给她讲题,当着别人的面把自己的笔记本、作业本给她看,这恰好触到了她的痛处。她躲避你,其实是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是害怕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并不一定是对你有什么意见。”
刘承洛在潜意识下找到了之前的病理性记忆,阿虹在小学3年级的时候,有一次邻居的女儿来家里玩,她很开心,主动提出帮女孩补作业。阿虹妈妈看到以后就夸奖阿虹,“你的成绩比她好,你比她优秀,你可以多教她。”阿虹心里很高兴,从那时起,她开始倾向于对朋友或者是同学做指导,她内心认为自己是在作为别人好的事情。而这个观念,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引发了不少的人际关系问题,不仅仅是和阿雯之间的问题。只是其他的同学或者朋友没有和阿虹建立如此亲密的关系,所以阿虹的感触没有那么深刻。刘承洛对阿虹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重组,她低落的心情变得开朗了许多。
通过10次的记忆重组干预后,刘承洛问阿虹今后如何和同学相处,她会意地点了点头:“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尊重每一个同学,要学会适当地示弱,尺度适当不要越界。我还要让她们感到,我也有些方面需要她们的帮助的,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没有人自卑。”看着阿虹如释重负地离开了中心,刘承洛知道她今后有能力去面对在自己的人生中的困难了,和同学相处中也能够保护弱者的自尊心。不要给予过多的施助举动,避免受助者的弱点曝光。平等、尊重、掌握好分寸,人与人之间才能愉快交往,发展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