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听大人的话,学习成绩不佳,有心理障碍。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的时候,家长往往非常紧张,然而紧张的原因之一其实会来自父母的羞耻感。
适度的羞耻感对人而言是比较健康的事情,因为这是人类适应社会的一种特殊情感。记得我曾给一个女孩做过心理干预。干预两周后,她上厕所时不让父母陪在身边了。这就是羞耻感在起作用,她知道了什么叫做隐私。但是,如果羞耻感太强,麻烦就会接踵而至。
相关研究表明,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内疚会让西方人去补偿,对自己的行为作赔偿和补救。而东方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当羞耻感太强的时候,人们会觉得没有面子,在外面抬不起头,于是会掩饰问题,会封闭自己,这非常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如果孩子出了问题,父母的羞耻感马上就会冒出来。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而苦恼,一来担心孩子的前途,二来担心自己的面子。当然,如果孩子有心理障碍,家长的羞耻感可能会更强烈。
去年,刘承洛曾为一个有自闭倾向的男孩做过心理干预。他的父亲对刘承洛说:“我发现孩子出问题之后,天天和孩子关在家里训练,不愿意出门。我和我的老母亲住同一个楼,母亲问我每天都在干什么,我一直岔开话题避而不答。后来,我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说,某处的一个患自闭症的小孩,趴在滑板车上,头抬着,每天滑两百次,几个月后病就好了。于是,我每天带着儿子滑,但这种近乎虐待的方式并没产生任何效果。”因为孩子的问题,他基本不和人交往,只寄希望于经过训练,孩子赶紧好起来,那样才能带得出门。
还有一些孩子患有双相障碍的家长向我诉说,孩子在社交场合的时候,很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大声的和父母争吵。父母从不带孩子和单位的人接触,怕外人笑话。别人谈论孩子,他们从不参与,完全是自己在承受这种压力。无形中,羞耻感成了家长与外界接触的屏障。
父母的羞耻感会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信号呢?如果父母觉得没法带孩子见人,孩子也会觉得自己见不得人,自己很差,是父母的负担,不会被任何人接纳。
刘承洛告诉这些来孩子的家长:“羞耻感只是一个现象,它的背后是父母早年自身被培养的经历。”
克服过度的羞耻感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家长的改变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所以,如果孩子有心理障碍,我会同时指导他的父母。当家长了解自己心理变化中的原因,真正能坦然接受孩子的问题,支持和理解会使孩子的心理干预进行的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