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表看,她是一个温和平静的女孩,三年前从上海某大学毕业后顺利留京工作,三年内,经历了异地南京工作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结婚、丈夫留学出国陪读、独自回国等一系列事件,目前在南京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丈夫在半年后也将学成回国。

看起来,她的生活经历似乎一帆风顺,在同学朋友眼中,她是个自信的人,而且一直很顺利,无忧无虑。
然而,初次的接触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个郁郁寡欢、缺乏社会经验、待人接物显得过于拘谨的女孩子,似乎与她的经历不相称。
在她断断续续的诉说中刘承洛了解到,她对婚姻和前途充满了茫然,长期以来陷入了一种矛盾徘徊的状态中无法自拔,情绪经常莫名地低落。
一个各方面都算不错的女孩子究竟为何陷入这样的心理困境呢?刘承洛试着帮助她摆脱,后来在她的童年经历中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先听听她自己的叙述。“我的父亲一辈子在事业上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母亲很要强,一直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很小的时候,我被寄养到外婆家,由于太婆不喜欢我,外婆就经常告诫我,不要做让太婆不高兴的事。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父亲常常发脾气,我觉得我做任何事都有可能是错的,有可能招来父亲的责骂,所以尽量乖巧,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不用她操心的好孩子。后来,我努力读书考上了上海的大学,离开了那个让我感到压抑的家。”
再来看她的婚姻。由于双方父母是朋友,她和男友从小就认识,男友的家境优越,本人善良敦厚,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里,一直没有工作,准备出国继续深造。
由于不在一个城市读书,两人的恋爱聚少离多,她觉得和男友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多少激情,但男友一直对她很好,男友的母亲一直以来也很关心、很疼爱她,这是她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不到的。
她觉得,选择男友做丈夫是合适、稳妥的。所以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后,为了和男友在一起,她辞掉原来在上海不错的工作来到了南京。
虽然她很快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是由于男友一直在复习备考,他们的生活基本由男友的父母安排,买房、装修,照料生活中的点滴。
她觉得男友的母亲对她太好了,她心中充满感激。
在和男友的朝夕相处中,她逐渐发现,有时他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生活中很多事情都由父母代他做决定,两人的沟通存在障碍,矛盾日渐增多。
她隐约觉得男友和自己理想中的丈夫还有距离,开始通过和朋友的倾诉表达些许内心的不快。
后来男友顺利通过了考试,即将赴国外留学,而就在男友出国前夕,她突然和男友办理了结婚手续,并且再次辞去一份不错的工作,以陪读的身份出了国。
她的这两个决定没有告诉任何朋友,父母也没反对,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嫁了人,出了国。她自己也讲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童年经历是每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她的故事里,幼年的过度压抑导致了她心理能量的固着,成年后的人格反映了发生心理能量固着的那个阶段的特征。
换句话说,童年时期的她耗费了大量的心理能量,用于压抑对父母家人的关爱的需求,以使自己感到安全和平衡。
行为上表现为非常乖巧听话,“不做让大人不高兴的事”,“不用妈妈操心”以至于一直受到母亲的忽视,使她形成了按照他人的价值标准行事以获得认可的行为模式,结果就是她成年后的人格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同时,早年缺乏父母关爱又使得她对男友母亲产生了一种代偿的依恋,很多时候她会把对自己母亲的信任和需要放到男友的母亲身上,因此更加不愿违背她的意愿,宁可忽视自身意愿,也要努力维系着这种人际格局。
其实,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她就更多出于对父母愿望的依从,而忽视了自身的感受。
尤其是当恋爱出现问题时,她并没有能够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反而继续依从他人的愿望,一步一步陷入自身无法控制的境地中,结婚并且出国陪读。
她说,其实她出国没有明确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陪伴照顾自己的丈夫,但她却一直以出国对我有好处来说服自己。
另外,由于早年形成的回避型的亲子关系,成年后的她在建立人际关系时,也表现出回避型的依恋类型,而很难形成一种安全型的依恋类型,这一点在下面的故事里再次得到了印证。
在异国的她很快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心境。
草率的婚姻和出国的决定让她很后悔但又无处诉说,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无法适应环境,心灵空虚,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她觉得丈夫不能理解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孤寂,不愿和他多沟通,独自承受着无可名状的压力,变得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且经常十分低落,或者为了一点点小事和丈夫发脾气。
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在面对压力时,会倾向于独自承受,而不善于从伴侣那儿寻求情绪支持,我们看到的是,她无法通过和丈夫的深入交流获得帮助。
几个月的煎熬后,她鼓起勇气向国内的好友求助。
对于她目前的现状,朋友感到意外和不解,鼓励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
她受到了鼓舞决定回国,丈夫也表示支持她的选择,但一想到回去后可能要面对的家庭压力她又犹豫退缩甚至开始想要放弃了。
就这样来回反复了多次,又经历了数月,后来,她还是选择了回国。
回国后工作是丈夫家人的朋友帮忙找到的,很顺利,但很长时间她都难以进入工作状态,时常想换工作。
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时常低落的情绪,独处的时候会胡思乱想。
她不断给自己找到事做,比如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证书考试、漫无目的地逛街等,她不能让自己空闲,因为一旦停下来,她会重又陷入茫然。
她回国的经过再次证实了我们前面看到的人格特征,她总是在主观意愿和他人意愿之间犹豫不决。
朋友介绍的那份工作,对她来说又是一个他人意愿善意的强加,她很想摆脱,但是又有重重顾虑,比如家人朋友的想法、父母的想法等等,这就让她处于焦虑之中,不断地寻找出口来宣泄。
通过记忆重组干预,让她藉以看清深藏于自己内心的困惑的根源,使她对自己的行为能够予以理解并接纳。
这样,她才能卸下沉重的包袱,清楚地去判断和选择,自己接下来该走什么样的路。
其实,不管哪种选择都没有一定的对和错,只要她能坚定地快乐地走下去。
经过回访,刘承洛欣喜地发现,她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已经进入了良好的工作状态,也从中体验到了小小的成就感,同时,还开始主动地寻找自己喜欢的新工作。

对于感情,她表示,等丈夫回来以后,会好好和他沟通,努力创造两个人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祝愿她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