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哲是一名初一年级的男生,独生子女,由父母从外地带来咨询。

阿哲家庭经济条件中等。父母对他很关爱,对阿哲的学业要求较严格。
阿哲在前来咨询时,已经在家休息,未去上学。
阿哲自诉,他自上初中后不想出家门,不想上学,尤其害怕母亲变成陌生人。
平时不敢和别人碰手,即使父母的手也不敢碰,也不敢扔垃圾。
为了说明害怕母亲变成陌生人的情况,阿哲说了路上的一个场景。
他和父母3个人从火车上下车,要转公交车,刚开始母亲和他在一起,由父亲去看车牌找可以到目的地的路,后来,母亲见父亲找不到,就离开阿哲,走到父亲那边。
此时因为阿哲正看着别处,没有注意到母亲离开,等他一转身,再看到不远处和父亲在一起的母亲时,他就觉得,现在的这个母亲不是刚才站在自己身边的那个母亲,当时他心里很害怕。
就是在咨询室和刘承洛说话的时候,他也担心咨询室外的那个母亲已经不是刚才自己的母亲了,而是变成了其他陌生人。
同时,他害怕和父母握手,尽管平时爱和父母在一起。
除此以外,阿哲还不敢朝垃圾桶里扔垃圾,感觉垃圾扔完以后其实垃圾并没有真正扔出去,还在手里。
阿哲长得瘦高,在父母面前表现听话,乖巧顺从。
当父母离开咨询室后,阿哲安静地坐在咨询室沙发上,身体微微前倾,两手轻轻地放在大腿上,脸上没有明显的表情,说话时声音轻柔。
阿哲表现有些拘谨,但是能够配合刘承洛叙述自己的情况。

父亲说阿哲在小学期间成绩优异,进入初中后成绩也还可以,在学校无破坏学校纪律等负向行为,父亲强调他每次需要离开家时都不愿出门,以致影响了学业。
刚开始父母还坚持让阿哲去学校,但是后来阿哲就更不想去学校了,尤其当发展到不敢扔垃圾等表现时,学校觉得阿哲可能有问题,要求家长带其回家休息。
当青少年遭遇心理问题时,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对自己不够自信,感觉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问题在一些防御机制作用下,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表面上好像帮助缓解了阿哲的一部分困惑,实际上却增加了问题的严重程度。
阿哲父亲先介绍了基本情况,父亲走后,由阿哲本人留下来单独咨询。
咨询主要是了解阿哲的基本情况、阿哲自己的感受,并使用场景重建干预对阿哲进行了初步的处理。
在刘承洛的肯定以及阿哲自身内在的自我肯定之下,他开始主动碰触我的手,甚至较长时间地握住我的手。
刘承洛及时肯定了阿哲作为一个男子汉的勇敢。阿哲已经明显改善了表现,显示了信心。
还针对阿哲具有害怕到学校学习,提到学校学习有明显紧张反应的情况,用场景重建干预进行了处理。
在前面的咨询过程中,由于已经激发了阿哲个人的内在力量和自信心,学业焦虑相对容易地解决了。
刘承洛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哲的病理性记忆,从小学开始,他的时间就几乎被学习所占据,每天除了学校的必修课之外,课外的时间还要参加练习课程,即便到了周六周日,也会有少量的练习课程需要参加。
虽然成绩确实非常不错,但是在他记忆中,从小到大的关于对他成绩结果的评判,每次母亲都会说又是粗心,或者下一次可以考的更好,所以他感觉到非常的疲惫。
为了获得母亲的认同,从小到大他也是非常的努力,可是到了初中,面对更加强劲的对手,他就陷入到一些恐惧里。
刘承洛对阿哲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他焦虑的情绪下降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哲顺利地返回了学校,他能够很自然地和刘承洛握手,能够主动和父母握手。

阿哲不再害怕一转身母亲就变成了陌生人,能够很放松地扔垃圾,不会担心垃圾扔了之后还会留在自己手中没有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