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访者阿琴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女生,身体瘦弱,举止拘谨,由父母陪同来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咨询室。

落座后她双手一直夹在双膝处,手指不停相互搓揉。
说话时侧对刘承洛,与我很少有目光接触。表达流畅,但语调缺少起伏,语气中带着一种无力、无望感。
阿琴主诉自己常常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情绪爆发具有不可预知且不顾后果的特点,情绪发泄完之后常常后悔、自责,担心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生活中她难以忍受挫折,在受挫情境下常有难以控制的攻击他人的冲动。
内心痛苦时,她有抠手指自伤行为,曾尝试划伤手腕。
近一个月有过两次离开计划,平时关注了很多离开的方法,希望找到一种既无痛苦又相对体面的方式,认为这是一种“潜意识准备”。
她平时记忆力差,以前很多事情都记不住了,人际交往困难,感到孤独和空虚。
阿琴的父母都是老师,弟弟目前正在高中就读。
家庭关系是母亲较为强势,父亲对家庭成员情感淡漠,因此她从小与母亲关系亲密,与父亲关系则相对疏远。
初中时她曾经历车祸,导致骨折,小腿部留疤,虽然现在可以正常行走,但遇阴雨天仍有疼痛,自那之后感到自己的身体很脆弱,常害怕自己会一个人坐电梯时或过马路时出事故。
初中时,阿琴曾为喜欢的男生放弃志愿来到自己并不喜欢的学校,但并未能与其发展成恋人关系。
阿琴对自己喜欢的那个男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怨恨,认为其从来不关心自己的感受,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物品”来利用,且认为自己目前的所有问题,比如爱发脾气都是因其而起的。
阿琴主要讲述了自己对愤怒情绪的控制困难和在受挫情境下攻击他人的冲动,并回忆了少年时曾出现过的此类情绪与冲动。
阿琴觉得刘承洛很能理解自己,很善于总结。
刘承洛感受到被信任,同时也感受到阿琴弱小的身躯里隐藏着满满的愤怒情绪。
阿琴讲述了一件令她异常愤怒的事情,她在寝室听到一个同学很撒娇地跟妈妈通电话,心中不悦想让其停止,同学未听从,她非常愤怒,将床头的桌子砸了下来。
当晚心情非常不好,产生了结束自己的想法,幸好与男友打通了电话, 得到安慰,情绪才得以平静下来。
阿琴答应刘承洛在咨询期间不会采取任何与离开相关的举动,并强调自己是一个守信的人。
阿琴表示这周过得很特别,没有发脾气、没有砸东西、没有抠手指头。
有一天在学校干活, 因为到了时间老师不让回去,她本想要发火,但及时控制住了情绪。
同时表示,她感觉自己这周的改变太大了,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
刘承洛:“能不能谈谈这周都做了哪些坚持?”
阿琴:“快要发脾气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马上控制,而且我觉得室友很包容、理解自己,以前室友总提醒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但这次来咨询她们没有提醒,所以觉得自己的情况改善了。”
阿琴本周情绪的转好与从家人那里获得的情感支持和其关于人际相处的重要领悟有一定关系。
以前阿琴看到家里人不跟自己打电话,赌气也不主动跟家里联系。
但是这周弟弟打来电话,让她往家里打个电话,这让她觉得特别感动。
阿琴给弟弟买了一双鞋子和一套玩具,邮寄的时候感到特别高兴。
还给男朋友买了一本书,亲手做了两张贺卡,也很开心。
阿琴以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好,现在想到“为什么不主动对别人好”,这样的想法使自己不像以前那样发脾气了。
阿琴:“初三不理智,把 9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来到现在就读的学校,当时是为了靠近初中时喜欢的一个人,后来发现自己受骗,对方并不喜欢自己,从那一年起,思维有点乱,开始划伤手腕。以前伤害玩具熊,目前想伤害的是现在的男朋友,因为想发火,男朋友好欺负。尽管这样,男朋友对自己仍然不离不弃。”

阿琴又谈到了情绪调控困难之外的其他问题:总觉得自己可能会一个人离开,一个人坐电梯时总觉得会掉下去,走在马路上总觉得会被撞,还害怕出门会被别人拐走。
阿琴觉得通过咨询,自己的情况有所改善,希望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也希望刘承洛经常说“你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变了”,要不然她总是不确定自己的状态。
阿琴自述这周情绪有所改善,父母提醒她来咨询之后要感谢我。
这几周阴雨天,她也一直没发脾气,感到很奇怪。
阿琴:“妈妈经常说她会早逝,我也很担心她会离世,如果妈妈不在了,这个家就得靠我了,所以我故意让自己表现得很强,实际上自己一点也不强。”
刘承洛:“如果妈妈出现了意外,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呢?”
阿琴:“可能会出车祸,也可能是高血压发作,有很多的可能。”
刘承洛:“你担心妈妈会去世,比如说今年,你觉得妈妈去世的可能有多大?”
阿琴:“所以我很担心,经常问妈妈近来怎么样了。”
刘承洛:“和一般人比起来,你的妈妈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今年离世的可能会这么高?”
阿琴:“她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阿琴:“可能我的担心真是有些过度了。”
阿琴谈及了初中时的车祸经历,觉得自己很柔弱,很容易离开。
刘承洛询问有关车祸的具体情况,阿琴表示对那些事情都已经忘记,只能回忆起自己醒来后的情景。
在日常出行中,阿琴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担心自己出去会被拐走,因为自己很柔弱,被拐走后很难逃脱。
所以平常晚上不敢一个人出门,出去的话需要有一个人陪同,而且那个人是比较强壮且信得过的。
阿琴主要谈论了人际上遇到的问题:这周发过一次脾气,当时班里组织出去玩,阿琴告诉班长不去了,班长很生气,室友也责怪她。
阿琴感到很愤怒,觉得她们无权干涉,当时把电脑音乐开到很大声,其他人都不敢说话了。
阿琴觉得很孤独,又觉得很难建立亲密的友谊。她渴望有一个知己,这个想法让她觉得很高兴。
她很害怕拒绝别人,担心不被喜欢。
阿琴接着谈及这周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个晚上她连续给男朋友打了 48 个电话。
当时她也知道男朋友已经睡了,不会接电话,但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隔天男朋友知道后很吃惊。
刘承洛:“如果当时强制自己不打这个电话,会有什么感觉?”
阿琴:“如果不打,会摔手机,我已经摔坏 3 个手机了。”
刘承洛:“如果不打电话,也强制自己不摔手机,会有什么感觉?”
阿琴:“心就像被拧起来的布,会很疼。”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阿琴有一种被理解后的释然。
阿琴面带微笑,刘承洛向阿琴反馈了自己的正向感受。
阿琴主动澄清上次去某景区的原因:平时很少感到开心,开心的事是去年这个时候去山里游玩,所以她想重新体会当时的开心。
刘承洛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琴的病理性记忆,阿琴在初中时,为了报复一个曾“背叛”自己的女生知己,现在她很痛苦,因为阿琴喜欢自己的男朋友,而她是为了报复这个女生才和男朋友在一起的。
刘承洛对阿琴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烦躁的情绪平静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琴情绪表现平和、稳定。
谈及暑假的打算,阿琴打算联系高中时的那个女生,去安慰她,因为觉得她现在很痛苦。
谈及自己不喜欢现在的男朋友的原因,她认为男朋友的性格在很多方面太像她爸爸,不够强势。
由于这个原因,她常常把男友的温和、善解人意之类的优点视为缺点。
阿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表示自己一直都让我担心,希望我能放心,自己不会再去做那样的傻事了。

刘承洛感受到阿琴似乎有离别的伤感,告诉阿琴如果有需要,可以再来预约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