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中,特别是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轨时期,自我定位还不稳定,自我价值观还未稳定成型,往往过分关注外界的评价。究其实质来说,关注外界评价就是一种过分关注自我的体现。如果这种过分关注自我和外界评价不能和谐统一的话,就可能会使人格不能健康、良性发展,下面这位来访者就属于此种情况。
阿乐是高中三年级学生,成绩中等偏上。阿乐有些驼背,眼睛浮肿,眼圈灰暗无光,略显呆滞。直觉告诉刘承洛,这个男孩肯定有很深很重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看起来随时会把他击垮。
阿乐坐定后,为了防止他出现沟通的阻抗,刘承洛先让他大概了解了一下我们的干预方式。过了一会儿,从阿乐的表情、神态等方面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放松和对我的初步信任,这是心理干预关键的一步,预示着这次干预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有了对刘承洛的初步信任后,阿乐缓缓地向我叙述着他的故事,倾诉着他的压抑。在阿乐阐述的过程中,我很少插话,眼神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尽情说出他想说的一切。
阿乐小时候有小儿多动,屁股总坐不热板凳,爱疯跑疯玩,父母为此整天吵他。初中的时候,耳朵会转、会动,刚开始他还觉得挺好玩,甚至还引以为豪。慢慢地,有同学发现他的耳朵会转,都很好奇,盯着他看,觉得他与众不同,渐渐地他发现大家看他的眼光很不同。阿乐不想别人把他当成另类看待,于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耳朵上,想方设法不让耳朵转。可越是这样,他的耳朵越转,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于是阿乐就开始怀疑自己有问题,心理压力很大,性格也变得内向了很多,成绩也飞速下滑。他也曾想过去检查,但总怕自己的丑相被人嘲笑,所以一直没敢去。
上高中后,阿乐刚开始很紧张,怕被别人发现,后来也没别的同学注意他,慢慢他就把这事给忘了。可不知怎的,一上高三,他忽然又想起自己的耳朵来,又陷入恐惧和紧张之中。为避免别人发现,阿乐就强迫自己不去看别人,尽量躲避别人的眼睛。他要求自己看书时眼球不能乱动,可不知为什么,时间一长,眼就睁不开。“刘老师,我的眼睛是不是也有病?我活得好累!我实在受不了了,刘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
他的思想在较少受到自我意识影响的前提下,将原本压抑的冲突、痛苦等都释放出来,达到自我减压的目的。阿乐叙述完他的故事,轻舒一口气,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刘承洛。
“你的多动是怎样判断的?”刘承洛故意这样问他,因为有很多人常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加压。
他嘴角微微一动,小声说:“我自己。”
刘承洛给他讲了一些多动的有关表现,并说不能随便给自己定性。
刘承洛又问他:“现在还觉得自己是吗?”他笑着摇了摇头。其实,爱玩爱动、爱打爱闹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可爱之处,是和其成长阶段、年龄特点相联系的。
接着,刘承洛让阿乐动动耳朵给我看看。确实,他的耳朵是与众不同,会轻轻地动几下,但幅度并不像他说得那样夸张,不注意看根本就看不出来。阿乐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耳朵上,也是与其太过分关注自我、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关。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的转折时期,自我定位还不稳定,自我价值取向还不成熟,再加上过分追求完美,希望被别人悦纳、认可的心理,所以,他们往往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希望自己另类和与众不同。
刘承洛对阿乐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重组,他开始明白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的人高些,有的人矮些;有的人胖些,有的人瘦些。有的人天生有艺术才能,而有的人天生心灵手巧等等。人自身的特点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悦纳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阿乐的焦虑情绪平静了很多。由于时间关系,刘承洛约他下星期六下午再来。
星期六下午,阿乐如约而至,看上去精神状态也比第一次来时好了很多,强迫自己眼球不能乱动的表现开始出现了减轻。阿乐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耳朵并不是问题,也不再以耳朵为羞耻,我想这对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利的。从阿乐的表情、神态等方面可明显感觉到,这次咨询效果很好,阿乐一身轻松,从椅子上起来,笑着和我告别。
记忆重组干预一个多月后。阿乐顺利返回了学校,和班上的同学相处得也很融洽,之前的困扰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阿乐妈妈告诉我他的成绩在班内前进了十几名,刘承洛心里非常高兴,在鼓励他的同时,也衷心祝愿他自信且有自己独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