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岁的阿婉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因为从小长在农村,她深知父母供她上学的不易,因此在学习上一直很刻苦,年年成绩都名列前茅,也从不讲究吃穿。她经常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在大会上发言,当时的她充满自信,对清苦的日子也感觉甘之如饴。最终,她顺利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圆了她多年的梦想,为父母争了光。
原以为学习和生活会一直这样顺利的走下去,然而,当她踏进大学校门,却遇到很多异样的目光。与周围人的光鲜艳丽相比,她发觉自己穿着早就过时的旧衣服,简直成了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另类。别人能熟练操作电脑和手机,玩着各种新奇的软件和游戏,而她还不只停留在上网查资料的阶段;当同学们讨论买什么型号的电脑来做笔记的时候,她一脸懵圈,甚至怀疑大家生活的是否是同一个世界。
一次,她在洗手间听到几个女同学嘲笑她是土老帽,心里很受打击。她希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但不管她多刻苦,也不过只是中上等成绩。她也想过要改变一下形象,却总也不满意。她曾试图与人交朋友,可她总控制不住内心的紧张和恐慌。特别是和陌生人说话时,她感觉自己全身发紧、呼吸急促、手心不停出汗,还会口干。她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显得自然,不知该说些什么,别人才喜欢听。
她总是预想别人也许不想和自己说话,为了避免自己讲话的内容不至于引起他人的误会或反感,她会在每次讲话之前,一遍遍在头脑中过滤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以及这样说或那样讲会不会有什么后果,接着,还要反复修正要讲的话,直到满意为止。可别人见她半天没回应,眼神还四处游离,就以为她对此不感兴趣,便走开了。而阿婉以为别人走开是因为讨厌自己,不愿继续交流下去。这让她对自己更加失望,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自卑感。
随着自尊心一次次的受挫,她对自己彻底失望了,她感觉自己不再是以往那个令人崇拜和羡慕的自己了,没人瞧得起她,因为不管如何努力,都摆脱不了被人厌弃和嘲笑的事实。为了尽可能保护自己,避免难堪和羞耻感,她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敢和人讲话,不敢面对他人的眼神,尤其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也不敢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她经常独来独往,只有一个人待着才令她有安全感。同学们都认为她性格内向或者假清高,可谁能体会到她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呢?慢慢地阿婉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业,休学后回到家里也是一个人独处。阿婉的父母十分着急,不知道女儿究竟是怎么了?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在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官网预约了面诊时间,和阿婉一起来到了中心。
阿婉是在与人交往的场合才会这样,而在和人交往的结果未发生之前,她便习惯性地作出过于消极的预期性推测,或者对结果进行歪曲的解释。这些特点符合社交障碍的范畴,而前后境况的反差以及病理性记忆导致的内心自卑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因而针对病理性记忆的重组便是实施心理干预的关键。
阿婉很希望回到原先的学习状态,但她就是很难开始第一步,缺乏对自己的信心,打开书本完全学不进去。她还觉得是自己一个人,还没有从大学里出来的自我否定中走出来。刘承洛在潜意识下找到了很多相关的病理性记忆。阿婉小时候,妈妈经常插手她交朋友的事情,告诉她要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学业上,不要总是和朋友一起玩。阿婉感觉自己没有自由,妈妈好像一直看着我,想把我隔离出来。因为阿婉妈妈的干涉,很多朋友都不愿意与阿婉玩,她一直没有好朋友,她也渐渐很难和朋友相处了。她自己一直有一个狭隘的认知,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好,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我对这些病理性记忆进行了高效化重组,阿婉的自我否定减少了很多。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刘承洛帮助她理解了社交的基本含义及对朋友的定义,她理解了和同学融洽相处的方法,并且也明白她并没有必要去讨好所有人。
通过两个月的记忆重组干预,阿婉的自我否定情绪完全没有了,和人说话的时候充满了自信,也不会过分在意外界的目光。在阿婉顺利的返回学校后,阿婉妈妈反馈说,女儿这段时间情绪稳定,很少再像以前那样情绪低落,和同学相处的也很融洽。看到阿婉她自己找回了自信和自己的闪光点,内心如此充盈和淡定,刘承洛内心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