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来咨询的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女生阿绫,由父亲陪同,特意从外地赶过来咨询。

阿绫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在全年级排名前几名。
近2年间出现一种不能控制的思维方式,凡事都想做得尽善尽美,让别人无可挑剔。
在学习中每解决一次问题总是反复思考,想找一个以后可以帮助她永远成功的黄金定律,这样就不会出现任何偏差和失误,以后成功率也就更高。
平时阿绫也特别紧张,怀疑、担心以后有什么事做不好,一想到这些她就同时伴有不安全感,并进而出现躯体反应,也检查不出有什么生理问题。
阿绫对自己反复思考那些问题的状况也会产生担心,焦虑的情绪,并感到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有这些想法?为什么任何事总想找到好的办法?”所以,一直在思考和焦虑中不能自拔。
阿绫的母亲为大学教师,父亲为管理人员,可以说父母都很优异,家庭环境十分优越。
阿绫一直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她的所有老师对她的期望一直都很高,并十分相信她的能力。
周围的亲戚朋友和她自己都把考取好的大学,作为一定可以实现的目标。
在她小时候由于她本身一直很优异,所以当时班主任对其要求也特别严。
而且这位班主任特别崇尚挫折教育,这样她一定要让阿绫尝试到失败的滋味。
正是由于这种教育模式,阿绫开始要求自己一刻也不能放松,不能让老师找出任何问题,时刻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
当时她的情绪也一直弥漫在担心、害怕、焦虑、紧张中,所以当时她既承受各种学习压力又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段学习生涯对其人格影响很大,使她变得自卑。
从这次阿绫的咨询动机来看,她如果不解决现在的状况,恐怕会严重影响她的社会功能,不能继续学业和生活。
来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咨询室的来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也就是中学生和大学生,这类来访者不能接受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宿舍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觉得自己应该达到的却达不到,一再受挫,自感无法面对家人和朋友。
在学习中以厌学这种表现来反映情绪和压力,但又非常想重新找回以前的自己,别人都羡慕的自己。
这样就使自己长期陷入负面的情绪状态,严重时会有强迫思维。
也有一些来访者由于家庭环境十分恶劣,父母关系很糟糕,他们就把学习好、上大学、成绩优异当作重要的成就,就会强迫自己一定要实现目标。
其实在这些语句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强迫、焦虑、担心,这既是对事物苛求的表现,也是预期焦虑的一种表现,因为这些来访者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尺,这个标准完全是外界给她的,但她已经内化为自己的标准。

一个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其儿时能否得到正向的关注有关,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喜爱等态度会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满足,儿童天真和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现,健康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
但父母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
当一个人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一致、不协调,个体会否认或歪曲经验,就会导致焦虑、自卑或对人敌视、恐惧等适应负向的状态,出现心理失调。
所以,一旦孩子满足不了父母、朋友的预期期待,他就将自己完全否定,而不安全感、焦虑也就随之而来,严重的会出现抑郁情绪。
他们对自我的目标界定得很清楚,但对于他本身来说这些目标往往是过高的。
高目标必然有高期待,但自己又发现能力和目标之间有些障碍,没有把握一定实现,这种强烈的心理冲突以及负面情绪,都是由于自我意识并没有成熟。
如果这里父母了解世上有各式各样不同类型的孩子,他们的生存方式也是很多样的,就会对孩子表现得不可接受的行为会少些。
许多与孩子关系恶劣的父母都是十分坚持己见,孩子自然无法接受违反父母价值观和信念的行为。
所以,这样孩子也慢慢认可这种强化,不给自己包容变化的机会,只能往前。
相反,如果父母的价值体系和信念较有包容度,则对于自己价值体系信念背道而驰的行为较易接受。
这类父母多能接受以下观念,变迁是不可避免的,生命不会停滞在昨日,这一代的价值观,信念未必就是下一代的价值观、信念。
从上面案例我们也看到,一个孩子不仅受到父母的影响还有老师等周围人的影响,由于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需要将某些责任托付给这些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对孩子具有父母般的功能,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对于这类问题的心理干预一般是,从解决现实能力与目标之间产生的焦虑、抑郁、强迫情绪入手,缓解这些负面情绪,让来访者把这些负面情绪先发泄出来。

然后,通过记忆重组干预,让来访者更清楚认识自己,把不协调的自我转变成协调的自我,并重新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自我肯定的界限,这样才能轻松面对所有的压力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