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访者阿媛是一名高三年级的女生,主动来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咨询室求助。

阿媛来咨询的时候穿着整洁,戴着大框眼镜,面带微笑,举止礼貌,给人一种忧郁和较为淡漠的印象。
在访谈过程中阿媛说话逻辑清晰,并且分析能力很强,语速适中,不急不缓。
阿媛的主诉:我希望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近来变得格外在意一些事情,会因为一点事情而去担心,会流泪,我一想到奶奶就会哭。
有一次和奶奶聊完天后,不自觉地哭泣,想着奶奶可能会离开我,我和她的关系挺好的。
我发现自己近来很在意一些事情,希望在咨询的时候,我可以说得多一些,我想对自己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阿媛从初三开始,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每天都是熬过来的,不想说话,有过离开的想法,想到“明天”会感觉很恐怖。
现在一到晚上阿媛就会感到胸闷,她甚至对天黑也感到害怕。
阿媛小学时父母离异,跟母亲一起生活。
期间,父亲偶尔会接她,和父亲关系还可以,父亲对她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比如她想去旅游,父亲会给她费用,高中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父亲承担的。
母亲比较强势,阿媛和母亲的沟通还算顺利。
阿媛说到母亲“以前她总是不理解我, 也不会听我讲话”,好像她的任何想法在母亲看来都是很幼稚的,她需要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生活,尤其是学业,母亲之前在生活中对她关心很少。
现在,她会自己调整沟通方式,因为她之前总觉得母亲不理解她。
在人际交往方面,阿媛表现出对他人的不信任,希望可以遇到纯粹的关系,彼此都很真诚,对方还可以懂自己的心思。
她在人际关系中常感到担忧和孤独,怕对方会离开自己,在对方不能很好理解自己心中所想时容易感到孤独。

阿媛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期待偏高,总能敏感地发现对方没有如自己所愿的点,这或许源于阿媛对自己的要求趋于严苛,用较为严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有问题,所以会把这一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
但我们知道,阿媛发现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有一定的差距后,又会嫌弃自己,表现在沟通过程中的自我贬低和自责。
她对自己不够接纳,自尊水平较低,对自己的评价和客观情况不相符,对自己有着负面的评价。
阿媛在充满指责和忽视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对其忽视,父亲常年不在身边,奶奶指责她。
阿媛自幼生活在母亲身边,母亲会在她旁边说父亲的不好,而阿媛觉得父亲好像并没有母亲说的那样不好,因此陷入矛盾和纠结。
而另一方面,母亲对其的情感需求的回应很少,更多的是理智的回应,阿媛渴望在母亲那里得到爱,为此好好学习,很乖巧,顺从母亲的意愿,可是这些做法也得不到母亲更多的关注,因此陷入悲伤和无力。
阿媛在成长过程中较多地处于无力感和孤独感之中,感到不管自己做什么都得不到母亲的理解和关注,长大后把这种孤独感和无力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和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阿媛可以释放焦虑和不安。
我陪伴着阿媛,时刻关注她的感受并给予反馈。
来访者会出现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通过深入潜意识进行记忆重组,往往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
刘承洛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媛的病理性记忆,从小,每到晚上妈妈就老是抱怨,总是满嘴负能量,她想帮助妈妈,然而妈妈每回都是哭泣,不停地抱怨爸爸没用。
看着妈妈这样没完没了地抱怨,可想而知她内心的痛苦。
阿媛心里很难受,跟着妈妈一起哭泣。
刘承洛对阿媛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低落的情绪稳定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媛的情绪状态改善了很多,天黑恐惧的情况也逐渐消退,之后没再发生。

她对自己的认识较为客观,在渐渐变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中得到了滋养,阿媛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