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强迫性人格?

202211140737552 768x512 - 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强迫性人格?

来访者阿强,由母亲陪同前来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进行干预。他一个月前转入当地学校就读初三,学习成绩在班级比较靠前,但他觉得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脑海里总是有些不好的想法,忍不住反复洗手,吃饭睡觉时总是忍不住做些重复的动作,觉得自己是个奇怪的人,上课有时也会想到那些不好的画面,听课时注意力也不是很好。其实,这种情况持续5年了,升初三后情况加剧,上课也有些上不下去了。当他进入咨询室的时候,我观察到阿强面无表情、目光躲闪、沉默寡言,行为退缩。

 

 

 

大部分来访者在症状加剧前遭遇了突发的事件,事件引起的病理性记忆成为诱发强迫症的原因。由于阿强是转学来上初三,更在乎同学和老师是否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他试图融入班级又担心自己成绩不够好而被同学嫌弃,这加剧了阿强的症状。阿强从小就性格内向、听话、自律,学习上从不让父母费心,是个乖孩子。但从五年级就总感觉恐怖,经常用洗手等仪式动作来压抑内心的不安。

 

 

另外,阿强进入了青春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增强,又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对于“我是谁”,“我属于哪里”,“我是否被喜欢”等问题非常关注。阿强对自我认识评价偏负面,这些想法影响了他的情绪和行为,这让他更加恐惧不安,不由自主的病理性记忆纠缠着他,于是他用更多的强迫思维和仪式化动作来压抑自己的情绪,而这种奇怪的想法和做法让他觉得自己不正常,导致他对自己的评价就越来越低,形成了负性循环。

 

 

 

刘承洛有仔细了解阿强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的具体场景和强度,他只能说在什么时候会有些不好的想象,具体想象的内容不愿提及,我对阿强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重组,他能够觉察到反复的动作可以减轻因恐怖想象引起的恐惧,反复动作是有作用的。因为他对于反复动作的看法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一扭曲认知的修复,阻断了下一步的情绪反应,他觉得自己的反复动作是降低恐惧情绪的方式,虽然它只是短时有效,可还是有些奇怪。

 

 

刘承洛鼓励阿强说出他想象中恐怖的情形,能说出来就能缓解他的情绪,另外,他担心自己想的恐怖场景会发生在同学和家人身上,所以感觉很恐怖。刘承洛就对这一情况做了分析,担心同学或家人遭遇恐怖的事情而自责,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由此我发现他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很多担心和顾虑,随后我集中在同学交往方面的场景重建干预,在场景重建中调整了他对自我的认知。

 

 

接下来刘承洛引导他意识到了反复动作的获益是什么,这时阿强的反复动作还是有,但是他觉得也没什么,情绪反应没那么大。引起他反复动作的情绪从恐惧慢慢变为烦躁,这时刘承洛对引起阿强烦躁的学业,通过场景重建干预的方式降低了他对于学业的烦躁情绪。其间,阿强停止服用,同学交往增多,对学业的掌控感也变强了,他变得越来越自信、阳光。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月后,阿强和同学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顺畅,他对自我的认知也从“我不能融入同学中,我学习不够好,他们不喜欢和我交朋友”变为“我和同学融入得很好,我提受欢迎的,我交往能力还不错”。到此阿强的情绪很稳定了,反复动作对生活功能的影响也几乎没有再出现过了,随着记忆重组干预的结束,他也能够把习得的技能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并预先因应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困难,阿强的神情放松,脸上也出现了笑容,感觉自信了不少。看着阿强和母亲带着希望远去的身影,刘承洛感到很欣慰。

 

 

多数来访者在青少年时期明显症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来访者的强迫障碍会持续发展,像本案中的阿强,对他进行记忆重组干预后,他的症状已经很轻微了,解除了心理痛苦,社会功能也恢正常。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才是良策。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