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边缘型人格?

20230114141330 768x512 - 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边缘型人格?

边缘人指处于两个不同社会系统的人。这种人易于对自我角色的定位模糊不清,内心冲突、矛盾,从而导致产生极端的立场和过激的行为。在当今中国社会,跨入青少年晚期、成年初期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正如这边缘人,年龄已脱离孩子群体,但是仍被排斥在成人行列之外,加上网络文化、自我意识的扭曲发展容易产生应激或压力。如果问题久久不能解决,还会变成心理障碍。

20岁的女大学生阿雅状告父亲,向其索要学费,但法院最终判决其败诉。社会民众对此存在意见分歧,有的人认为,阿雅已过18岁,是成年人了,可以负担起自己的生活。而另一种意见认为阿雅还是学生,家长有抚养的责任。其实,阿雅作出状告父亲这一举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自我概念、自我角色定位模糊不清。阿雅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孩子,还无法踏上社会成为生产者,父亲应该负担抚养责任。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脱离父亲羽翼的成年人,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而采取诉诸法律手段。

阿雅或许是个比较偏激的特例,但是她的这种思想冲突在当今青少年中说是比较普遍的。很多青少年在法定成人年龄过后,仍然处于求学时期,使得本该赋予他们的社会、家庭责任和义务仍不能履行,他们站在成年与未成年的边界上左右徘徊。

另外,在网络盛行的今天,一个人可能会处于多个社会系统中。他们在选择生存价值、确立人生观时会感到迷惘。在网络中各种角色的扮演获得的快感,让他们更加讨厌现实,更加讨厌弱如尘埃的自己,他们成了站在多条岔路口的“边缘人”,内心充满着挣扎和矛盾。

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身多方面的看法。我在自己的记忆中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做事的动机和其所体现的价值是什么?我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我认为我在别人眼中是怎么样的?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对自己信息的组织方式,和对他人行为、社会现象的解释等等。

处于边缘期的青少年,时常觉得自己是多重性格的,会体验到多个“我”的存在,会迷惑哪个才是真实的自我。在国内对青少年的自我复杂性的研究中也发现,当青少年拥有清晰、统一的自我时,当其在面对压力时,能找到一种健康的状态。

我们可以先用手指数数有几个我?家里的乖乖女,学校的好学生,溜冰场的坏女孩,网络中的反串角色。五个手指数完了?恭喜你,那你调整的工程不算大。但如果手指不够用要凑上脚趾来数,那就要警惕了,赶紧对与真实我相去甚远的“我”按下删除键。如果不知道真实我是怎样的,就把那些让你觉得舒服自在的“我”找出来,把那些整合起来暂且看做真实我。

“我”其实是多维度、多方面的,寻找每个“我”,给自己定位。想要成为理智型的?活泼型的?或许你还未必能找到“我”是谁,但是尊重“我”,接纳“我”,是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处于“边缘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多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对自己在家庭的角色认知发生了变化,不再愿意一味地接收,但又摆脱不了潜意识中对父母的模仿与顺从,内心矛盾增多,对亲子关系时常感到沮丧。与此同时,父母因为孩子的转变,有的试图用更强势的权威压制孩子的挣脱;有的则干脆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其结果,往往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悲剧发生。所以,家长认识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非常重要。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孩子和家长都各自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相互尊重时,这个家庭才会是一个长久和谐的家庭。青少年不妨这样尝试,心存感谢地对父母说:“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小孩。”在生日的时候,为妈妈送去一支康乃馨,道一声:“这一天,您辛苦了。”家长每年为家人安排一次户外活动或旅行,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真为你骄傲,我们很高兴有了你。”

当我们欣喜这个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的时候,我们也在思考,未来的青少年正在朝着一条立场多样、前途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行走。青少年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寻找和探索自己将来所扮演的角色,多获取社会文化知识,以消除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在这里也温馨地提醒一下,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信息时,多思考多实践,多和父母、师长探讨,切记不要随波逐流,所有信息照单全收。去伪存真,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而这项能力也正在检验你的知识储备。

在我们的来访者中,很多人常会羞于表达负面的情绪,习惯压抑悲伤、不快等情绪。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方面迹象,自己无法解决,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坦然接受整个真实的自己,找到自我宣泄的方法,把自己内心的大门打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得失,要清楚失去部分的意义,才能很好地理解和珍惜所得的珍贵。在对待命运带来的馈赠或者磨难时,心怀谦卑和敬畏,接受、正视不可抗拒的现实,避免过喜或者过悲。

“当我在中学的时候,向往大学,因为大学被描述为充满自由和理想的地方。而当我到了大学,期待工作,因为只有自立才能真正自由。当工作的时候,我想要退休,因为无休止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把我无形地禁锢。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就是自由了吗?不!当你想不做什么事就能不做,那才是真正的自由。这里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控制。来自湖南卫视播出的《变形记》节目,将城市问题少年和农村淳朴女孩互换生活7天,看各自的改变。其中一位城市少年之前迷恋网络且时时对父母暴力相向,在互换生活期间,几次逃跑且几次萌发暴力倾向,后来受一个小女孩独自持家经历所影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认识自己,尝试控制自己。慢慢地,这位城市少年有了令人欣喜的转变,懂得珍惜别人的付出,且在帮助别人时重建自我。这个例子体现了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首先,同意参加节目,已经有戒网的渴望,而且7天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使其产生做除上网之外其他事情的欲望,并且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个新的标准,这是自我控制很重要的步骤。

“施比受幸福”是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但是光“施”不“受”也无法真正幸福。身处一个系统中,人们总会尝试维持“付出”和“接受”的平衡状态:当从系统中获取了某些东西,就会尝试回赠来消除内疚感。而在家庭和学校这些特殊的系统中,父母和老师主要是付出者,而孩子和学生是接受者。在这种付出与接受不平衡的情况下,诚恳地致谢,怀着感恩之情,不但相互肯定彼此的付出,也让整个系统进入融洽而和谐的情境中。人在“边缘”并不可怕,回头看看“我”,接纳、认识“我”,你会找到更真实的自己,找到一条洒满阳光通向希望的道路。

在我们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来访者群体中,有很多是高中生、大学生或研究生,有的来访者甚至在小学、初中阶段也出现了心理问题,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及时发现并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都会等到孩子无法上学了,家长才开始觉察。之后家长开始有意识地带孩子去进行检查,往往是各种效果不佳后,才前来中心进行心理干预。

希望父母能理解、掌握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真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引导、疏解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孩子在青少年阶段的成长之路更顺畅一些。同时,青少年也要有意识地找到那个理想中的“我”和真实的“我”,怎样让真实的“我”逐渐去接近那个理想中的“我”,就是你需要努力的方向!

京ICP备2021025007号-1